董明慧
摘 要:自黨成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對農民階級的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改革時期,黨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時刻未松懈,在這近百年的歷史長河中,黨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謂是積累了豐富的可供借鑒的經驗。文章主要從黨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黨在物質利益原則、技巧性原則、完善監督制度體系等方面對其進行經驗總結。
關鍵詞:農民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經驗總結
一、黨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自黨成立以來,農民問題一直存在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華民族內憂外患,外受列強的欺壓與掠奪,內受統治者的剝削與壓迫。而農民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的根本問題,中國民主革命實際上是農民革命,中心問題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自中共二大以來,我黨逐漸認識到革命的基本動力是工農聯盟,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據絕大多數,只有能調動農民參與革命的積極性,才能與地主階級相抗衡、去斗爭。李大釗在組織革命中認識到,“在經濟落后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農民約占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在全國人口中占主要的位置,農業尚為國民經濟之基礎,故當估量革命動力時,不能不注意農民是其重要的成分?!盵1]當然,由于長期受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農民階級有著自身的局限性,諸如妥協性、政治覺悟較低、缺乏政治遠見與民主意識等,但如果要與地主階級進行斗爭,單靠數量狹小的工人階級力量是不夠的,工人階級是革命的先鋒隊,但如果不與農民階級組成聯盟,是不能與強大的根基深厚的地主階級進行斗爭的。正如鄧中夏在《革命主力的三個群眾——工農兵》中說:“現在第一要事就是去喚醒這一般群眾,他們是中國人民的主要成分,他們是中國的柱子,若不喚醒這般農民群眾,民族的解放是無望的?!盵2]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農民手中握有土地,如果不對其進行土地改革將私有變公有,勢必會造成懶散的農民荒棄土地、變賣土地,最終走向土地兼并的舊路。因此在革命時期,黨必須要根據時勢的變化與需要對農民的土地政策進行變革,使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與國家的進一步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在曲折中前進,雖然走了不少彎路,但也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積累了深刻的經驗與教訓,使我們在今后的建設路徑中少走彎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黨依然要重視解決三農問題,縮小社會差距,促使社會更加公平正義。無論在革命、建設或是改革時期,農民問題一直存在,只是在不同歷史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不一樣,在絕大多數是農民的中國,必須深刻認識到農民問題的重要性,切實解決迫切的農民問題,實現共同富裕,才能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黨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總結
1、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物質利益原則,切實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任何一個階級如果想和它并肩作戰,前提必定是給予其一定的物質利益,單純的依靠某種信仰去調動一個階級的積極性與參與性是不成熟的。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3]“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4]而農民階級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其土地問題,土地可以說是農民的命根子,誰能解決好土地問題,能讓老百姓吃飽穿暖,誰才能與農民階級站在同一立場上,贏得民心。共產黨深刻認識到這一重要問題,因此開始循序漸進的進行土地改革,幫農民從地主手中搶回土地,農民一旦有了土地所有權,意味著嘗到了甜頭,也就是物質利益,為了守護自身所獲得的權益,必定會跟黨走,與黨站在同一戰線上。除此之外,為了適應時勢的變化,黨必須及時調整土地政策,比如,在土地革命時期需要打地主分田地,這樣農民階級具體來說是貧下中農才會響應黨的號召,而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建立統一戰線,調動各階級抗日的積極性,又必須調整之前的土地政策,進行“減租減息”,只有這樣才能吸收地主鄉紳積極參與抗日,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如毛澤東曾經強調要“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沒有這兩個條件或兩個條件缺一,就不能實現領導。”[5]在今天我們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深水區與攻堅區,如何實現“先富帶動后富”,如何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如何縮短貧富差距,“實現精準扶貧”,這是一個時代問題。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限于思想上做工作,更重要的是給予其相應的物質利益,正如馬克思所言,階級斗爭“首先是為了經濟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讓農民有看得著的實惠”,[6]如果利益沒跟上,純粹的口號是難以激起農民的積極性的。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性,將以理服人與以情感人相結合。
做思想工作是很難的,因為所面對的對象是會思考的人,如何將自己的思想傳遞給他人并使其接受,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程。如果能做到以理服人與以情感人相結合,則事半功倍。例如國民大革命時期,毛澤東、李立三與劉少奇等人深入安源路礦,與工人們同食同住同做工,這種深入基層與貧苦人民面對面交流感情的方式,更容易把握工人們的所思所想,調動工人罷工的積極性。同樣面對農民階級,要想讓其接受自己所傳遞的思想,首先以情感人,要使其感受到宣傳者與農民階級是朋友,是站在同一立場上的人,這樣農民才會樂于接受消除抵觸情緒,有利于黨的工作的開展與相關政策的落實。其次,以理服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將抽象的理論轉化成通俗的教育,結合農民階級的實際情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張與路線傳遞給廣大底層人民群眾,任何時刻都不能偏離這一指導思想。
三、結語
不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亦或是改革時期,農民問題始終是很重要的問題,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間斷的,從過去近百年的經驗中我們可以得出相應的經驗教訓,并將歷史經驗上升到客觀規律的高度,對于我們思考今天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大釗文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鄧中夏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6]《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單位:大連海事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遼寧 大連 11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