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瓊旻 丁夢嬌 荊璐 王丹 曹陽
【摘要】根據學生考研、實際工作、注冊建筑師考試的需要,在建筑學專業場地設計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探討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相關內容,形成三視角下的場地設計教學體系,在滿足學生需求的前提下為學生未來事業的發展打牢基礎。
【關鍵詞】場地設計 教學研究 就業 考研 注冊建筑師考試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024-02
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建筑行業已成為國家經濟的命脈,建筑學教育也得以迅速發展。然而,近年來房地產行業發展過熱過快,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調整產業結構,抑制市場泡沫日益膨脹,與之息息相關的建筑設計行業也受到一定影響,行情形勢起伏不定。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全國已有260余所高校開設建筑學專業,每年有大約五萬名學生走上職場,兩萬余名學生選擇繼續深造,每年有數萬人參加注冊建筑師考試,競爭越演越烈。面對這種情況,鼓勵學生嘗試就業、考研、出國深造等多條出路,鼓勵學生多渠道發展成為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場地設計作為建筑學教育系統中非常重要卻易被忽視的一門課程,順應當前形勢進行多視角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場地設計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及教學現狀
建筑學范疇內的場地設計涵蓋包括建筑學、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等多學科內容,范圍廣、內容繁雜,涉及小至環境細節的把控,大到項目的整體規劃。在實際工作中,場地設計的知識是建筑師必不可少的常識性積累,場地條件的調研、分析與利用也常常靈感的來源與優秀設計的切入點,它決定了方案的走向。可是,設計部門往往將建筑、規劃、環境設計相互割裂,前期規劃脫離后期單體設計,設計缺乏整體性。自1994年注冊建筑師制度在我國施行以來,場地設計相關內容作為主要考核點涉及兩門考試科目,成為公認的難點之一,這也反映出場地設計能力在實際工作中的缺乏。
現行的建筑學教育體系下,部分師生將場地設計相關內容理解為規劃、總圖專業的工作范疇,從而忽視了建筑布局規劃、場地流線、豎向設計等內容對整個項目的作用。作者通過調研兄弟院校的課程授課情況,總結出如下教學現狀特點:
教學目標缺乏針對性與引導性:場地設計課程一般都開設在三、四年級,這一階段的學生已掌握基本的建筑學知識與設計能力,渴望了解實際工作中所需的技能,機械的知識講解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另外,學生面對就業和深造的不同選擇往往比較迷茫,不知該如何有針對性的學習,這就需要老師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學。然而現有教學目標還是點對點的,缺乏系統的歸類及面對不同需求有針對性的教學與引導。
教學內容松散,與實際應用脫鉤嚴重:現行場地設計課程多以理論知識的羅列和個別作圖題為案例開展,教學內容松散,缺少統一的主題貫穿其中。大設計中的基地多為老師虛擬的理想環境,缺乏實際操作中的復雜性與制約性,忽視設計規范、標準的制約要求,導致學生將理論與實踐脫離,忽視場地設計中技術規范的重要性,而過多追求藝術性與標新立異性。
教學課時量不夠,模式單一:我校場地設計課程安排28個課時,很多內容無法深入的講解。一些兄弟院校的課程甚至只有16個課時,老師往往只能將知識點科普性地講解。另外,教師授課模式單一,僅羅列課本知識而缺少輔助的多媒體動畫或軟件模擬分析。
2.三視角下的場地設計課程教學探究
2.1不同學生的需求
考研:建筑學考研題目主要考查應試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功,考查內容較為基礎但具有綜合性。多數學校在快題設計中融入場地設計的考查內容,如重慶大學;部分學校將快題分為兩部分,即規劃設計和抽取規劃中的單體進行設計,如東南大學。
就業:實際項目中場地設計條件復雜、限制多樣。設計者需滿足功能、兼顧藝術性、考慮整體建筑風格、滿足各項規范要求等建筑設計成立的必要條件。因此,即將就業的學生所需的知識最為全面。
注冊建筑師考試:注冊建筑師對于非明星建筑師是很必要的,其一度被稱為中國含金量最高的執業資格證。學生畢業三年后即可參加考試,在教學中教師應將考試涉及的內容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知識。
2.2教學內容的探究
2.2.1場地設計藝術部分內容
通過對國內外已建成優秀案例及大師作品的講解分析,幫助學生掌握常用的場地設計藝術手法,從創意和美觀的角度進行場地設計,并輔以作業形式的練習。作業將優秀案例基地和建筑外輪廓抽出,讓學生完成場地設計,進行展示并與原設計進行比較學習。
2.2.2場地設計技術部分內容
此部分內容依據注冊考試及考研相關內容展開,分為三個專題,每個專題有知識講解和作圖練習兩部分,通過學與練引領學生學習。
專題一:自然條件、建設條件和城市規劃條件
自然條件包含地形、氣候、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等內容,是場地設計的客觀基礎;建設條件包括區域環境條件、周圍環境條件、內部現狀條件和市政設施條件等;城市規劃條件指場地設計必須遵守的規范、標準和當地城市規劃部門的規定等。本部分多數內容為知識的講解,輔助少量訓練,主要是平、坡地可建范圍及最大空間利用等相關題目。
專題二:地形設計
地形設計包含豎向設計、設計與自然地面的連接、排水設施布置和豎向設計表示四個知識點。地形設計是該課程的難點。這一專題的練習主要有道路、排水渠、廣場地面及場地平整等高線設計等,根據注冊考試中的內容進行展開。
專題三:場地剖面
場地剖面包含設計地面標高、建筑物室內外設計標高和場地平整土方量三個知識點。該部分的重點為確定地面標高及建筑物室內外設計標高的確定方法,運用方格網法和橫斷面法確定土方量只需了解。本部分練習主要有場地設計標高、地下車庫入口坡道設計、建筑物室內地坪標高等。
專題四:地面停車場
停車場布置涉及面廣,學生需掌握其平面布置、豎向布置等內容,在實際工程和考試中都比較重要。練習包含中、小型停車場設計,建筑物前停車場設計等。
2.2.3總平面綜合設計
場地綜合設計又稱為總平面布置,是知識的綜合運用,在注冊考試、考研中都多有涉及,考查學生的場地分區、建筑布局、交通組織、綠化配置等能力,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全局意識要求較高。其內容涵蓋常見建筑類型的場地綜合設計,為適應考研的難度和學生的知識儲備狀況,題目設置一般以中小型規模公共建筑場地為主,如教育建筑、文化建筑等。
2.3教學方法的探究
以專題講授代替串講:以專題講授的形式將課程的要點講述給學生,這樣更有針對性,調理更清晰,課程的細碎知識點通過專題進行歸納整理,以集中代替分散。
以練代聽:教師根據注冊考試和考研的相關內容編制題目,學生通過做題將知識點進行鞏固和掌握,知識在一講、一練、一評之間得以鞏固。
課程與大設計相滲透:以四年級居住區設計為例,居住區總平面設計涉及的內容多、難度大、綜合性高,用一到兩周的時間從場地設計的角度指導學生對方案進行總平面深化設計。這樣是對課程教學效果的檢驗,也可將設計中反映出的場地問題及時在教學中加以修正。
理論聯系實踐:教師組織學生參觀鄭州會展中心、鄭州大學等已建成優秀場地設計案例,通過親身感受強化理論知識,提升今后工作的運用能力。
3.結語
場地設計課程教師應結合建筑師的日常工作,大量翻閱總結高校考研及注冊考試題目,前往課程開設早、體系完整的學校觀摩學習,就本課程的授課內容、教學方法、學時分配及參考書選用等問題進行深入的調研。本課程改革后,既能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又能滿足學生就業、深造的需求,同時與現行的注冊制度接軌,一舉多得,為學生實現由學校到社會的過渡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希文,《場地設計》課程教學實踐的探索,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51-152
[2]焦緒國、孟光偉、李梅、趙維學、端文新,《場地設計》課程教學與建筑師注冊認證接軌的研究與實踐,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3]柳紅明.論執業資格制度下的建筑學專業教學研究與改革[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3(05)
作者簡介:
高瓊旻(1988.02—),女,河南鄭州人,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建筑學系教師,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綠色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