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鳴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信息資源最大化共享,種類繁多的手機APP逐步改變傳統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師應積極有效的利用手機APP構建新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玩手機”達到學習英語,并將知識能力轉化為語用能力,實現以智能手段提升教育質量的目標。
【關鍵詞】手機APP 大學英語 教學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097-01
1.引言
隨著互聯網時代以及智能手機的飛速發展,中國手機網民的數量高達近6個億,其中大學生網民的比例高達25%左右。各種手機APP也針對各自的目標群體開發出種類繁多的軟件。如何利用手機網絡平臺構建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已經成為教學研究的一個新興趨勢。
2.手機APP的特點
APP依托智能手機的獨立操作系統以及運行空間,通過無線網絡的信息傳導,實現程序應用。既保證了程序運行的穩定性以及可靠性,又滿足了使用者對于程序使用時間以及地點的靈活性。同時,手機APP的發展空間大,能夠根據目標人群的需求制定程序,可以做到因人而異的制定學習方案。除此之外,手機APP的程序設計基本都從使用者的興趣出發,將學習英語與“玩”手機結合起來,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力。
3.如何將手機APP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之中
3.1 選擇合適的APP
C.O Malley認為“移動學習可以滿足學習者利用工作、學習以外的片段時間,隨時隨地的使用智能手機進行非系統的學習。而這種學習強調學習內容與自主學習,能夠滿足片段化和個性化學習需求,是一種教學和學習策略的創新”[1]。
根據C.O Malley的理論,教師應將手機APP作為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在明確教學任務的同時,設計相關的授課內容,并據此找到合適的APP。可以將APP應用于課堂,也可以將其涉及到本節課的內容留作課前或課后作業,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動性。
在教學中使用APP的優勢還在于,大部分APP是可以記錄學生學習過程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進度曲線或者進步幅度對學生進行形成性的評價。而在查看學生完成情況的同時,教師還能夠發現學生的學習習慣、側重點、學習態度等傳統考試以及紙質作業無法反應的一些因素。這樣就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以及布置作業的環節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設置適合教學個體的任務。
目前筆者使用的APP為:口語課使用“英語流利說”,閱讀課使用“藍墨云班課”,單詞積累選擇“百詞斬”,翻譯寫作選擇“手機批改網”等手機APP。以上APP均能達到較好的師生互動,促進學生課上課下的自學積極性,并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反饋。
3.2教學設計與APP使用相結合
英語學習應側重于語言的“輸出”,映射到教學中就是注重“訓練”,從而提高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在傳統模式的教育中,無論課上還是課后訓練都是相同的,不分層次的。而手機APP的使用打破了這一界限,讓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制定屬于自己的學習進度和計劃,從而實現個人語用能力的提升。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普遍使用外研社編輯的教材系列,以單元劃分,每單元一個主題,涵蓋“聽”、“說”、“讀”、“寫”、“譯”以及單詞等知識點。如何將手機APP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呢?以口語課與閱讀課為例進行說明。
口語課前,教師確定本單元主題,假設單元主題為“旅行”。教師可以利用“英語流利說”將本單元生詞進行整理,課前讓學生進行單詞發音練習,讀錯與讀音不準確的單詞均有不同提示與發音講解。學生可以反復練習,直到能夠正確發音為止。而后教師可以設置進階訓練,讓學生跟讀以及模仿發音與“旅行”相關的句子與段落。由于前期學生已經完成了基礎的詞匯、句子、段落發音,在完成教學任務后,教師讓學生在APP“旅行”話題模塊中抽取相關情境模式,進行課堂即興對話。教師利用APP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完成口語表達,既保證了課堂的互動性,又激勵了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進取心。
閱讀課前,教師根據本單元課文內容進行問題設置。內容涵蓋:文章大意,細節閱讀,引申含義理解,關鍵詞釋義等等,并將題目發送到“藍墨云”手機APP的頭腦風暴中。課堂上,展示相關知識點后,安排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答題。系統根據學生作答情況進行答題時間以及答題質量的排序,同學們在作答后可以得到自己在班級中的排名。這種頭腦風暴類的活動設計答案不唯一,因此基本杜絕了同學互相抄襲的可能性,強迫學生對于應該學習的知識難點進行思考,強化知識點的輸入,對難點重點進行反復思考與吸收。而教師在查看學生的作答情況時可以了解到同學對于該目標知識的吸收掌握程度,便于教師對后續教學環節進行及時、準確的調整。
手機APP在課堂上的使用,使學生在“玩手機”的輕松氛圍中產生競爭意識,可以實現從被迫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4.結語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網絡信息資源為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改革提供了極豐富的資源,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主體地位將被智能設備取代,相反,這要求教師有更強的教學控制力與課程設計能力。只有教師根據學科、學生的特點篩選出合適的手機APP,并將其與課堂內容與活動巧妙的融為一體時,才能實現構建大學英語教學的新模式,才能使廣大學生受益。
參考文獻:
[1]黃榮懷,移動學習的現狀、理論與趨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路景菊,大學英語情境教學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