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茹
摘 要:作為亞洲地區最大的即時通訊軟件,微信自上線以來,不斷刷新著自己的成績。作為移動終端量身定做的產物,微信線上閱讀領域的微閱讀與線上教育的微課程,無疑是成功的典范。利用碎片化、移動化、自媒體化等傳播特征的社會現狀,微閱讀將閱讀帶入新的世界。微課程,更是彌補了傳統教育與線上教育的“非移動性”的不足,成為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對于微信來說,不斷的功能變革,緊跟潮流,也許就是其成功的優勢。
關鍵詞:微信;微閱讀;微課程
1 微信與線上閱讀與線上教育
1.1 微信的定義、發展及現狀
微信,英文翻譯稱為WeChat,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IM工具,針對智能移動端量身定做。微信于2011年1月21日由騰訊公司推出的一款專門適用于為移動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
2011年1月21日,微信首次發布針對iPhone用戶的1.0測試版,開啟了微信的路程。從2011年1月推出到同年4月,微信的注冊用戶,實現快速發展,獲得了截至2011年4月底,獲得了四五百萬注冊用戶。其中由2011年5月推出的2.0版本,更是讓微信的用戶群顯著快速的增長,這個版本增加如Talkbox 軟件一樣的語音對講功能,快速的實現在大眾之間的口碑傳播,隨后8月推出的“查看附近人”的陌生人交友功能,成功再次引爆了微信用戶的增長點。用戶也達到了1500萬。隨著10月推出的“搖一搖”與“漂流瓶”兩類趣味性功能與繁體中文的文字界面支持,增加了香港、澳門、臺灣、美國、日本五個地區的用戶綁定手機號。到2011年底,微信用戶已超過5000萬。
自從2014年底突破5億以來,微信每個季度都會新增5000萬活躍用戶。截止到2015年年底,微信已經覆蓋中國 90% 以上的智能手機,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已經達到6.97億。用戶覆蓋 200 多個國家、超過 20 種語言。
1.2 微信的傳播特征與傳播機制
1.2.1 病毒式傳播
病毒式傳播,作為網絡傳播的一種,具有很強的傳播性,其傳播方式就如病毒裂變般,讓傳播信息以“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由用戶自發傳播。微信自上線以來,便擁有著先天的用戶基礎,在微信最早推出之時,微信就具備將QQ中的聯系人導入功能,在隨后的不斷發展中,微信增加了將手機通訊錄中的聯系人導入功能,基于這兩大先天優勢。用戶注冊登陸微信時,已然有了屬于自己的朋友圈。隨著用戶對微信的體驗,自發的傳播、分享,轉載,彼此分享等,逐漸形成傳播源。隨著用戶與用戶之間不斷地接受信息、傳播信息,微信的口碑就如病毒般,開始擴散,得益于這種傳播方式,近幾年微信的傳播的數量近呈幾何成倍增長,是其最終成為亞洲地區最大的即時通訊社交軟件的首要原因之一。
1.2.2 交互跟隨性
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智能電子設備的廣泛普及,移動終端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為社交軟件的微信,更是受到人們的喜愛與依賴,快餐文化是現今生活的寫照,人們為生活奔波,缺少溝通。而社交軟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也成了生活常態。微信的朋友圈基于移動網絡覆蓋的支持,讓人們的日常生活開始豐富多樣化。人們通過拍攝美食、發送圖片、書寫文字、分享心情、發布小視頻等各種方式將生活的點滴生動的分享出來。好友之間即使不在一個城市,也能在極短時間內通過留言,聊天等方式實現交互跟隨性。
1.2.3 微信的傳播機制
傳播機制是傳播模式、傳播類型、傳播層次的總稱,主要是指信息的傳播模式,提起傳播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為拉斯韋爾5w模式,即: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向誰說,有什么效果。以信息的傳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為切入點,分析微信這一傳播渠道的群體傳播、大眾傳播與自媒體傳播[1]的三種形態。
1.2.4 群體傳播
群體傳播是指將共同目標和協作意愿加以連接和實現的傳播過程。微信作為社交軟件,每一個用戶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朋友圈,用戶在進行溝通時,可以通過一對一,也可以通過建立群組,實現一對多等群體聊天室,根據相同愛好的群組,共享信息資源;用戶也可以通過在朋友圈中分享日常生活;通過微信功能的不斷拓展“搖一搖”“掃一掃”“面對面建群”等不同的便捷手段,為用戶專屬的小團體實現共享、傳播等提供了平臺。對于一個群組的群體成員來說,建立群組,分享信息,對于群內每一個成員,都或多或少息息相關具有高度的相關性。隨后,根據彼此分享溝通,轉載留言等不同形式,實現互動與信息共享。
1.2.5 自媒體傳播
自媒體又稱為“個人媒體或公民媒體”指某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通過現代化、電子化的技術手段,向不特定的群體或特點的個性,傳遞規范性或非規范性的傳播方式的總稱。這種傳播方式兼具有公開性和私密性。如今媒體的定義已經廣泛化,“全民記者”成為了主流。只要某一個體有信息、有內容。通過微信,就可以成為傳播信息的平臺或一個自媒體。對于自媒體來說,平民化是最重要的體現。由于個體的自主性,只要愿意,人人都能成為一個信息的傳播者與參與者。
1.2.6 大眾傳播
大眾傳播是指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傳播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大眾傳播在微信的公眾平臺上有著較大的體現,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主要包括紙媒;如報紙、雜志等。還有廣播、電視與互聯網。而這些媒介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都具有一席之地。對于受眾來說,其仍然發揮著大眾傳播的功能。
1.3 微信的傳播特性在線上閱讀與線上教育變革中的優勢
1)社交強關系的推動
2)用戶碎片化閱讀的大勢
3)移動終端的便捷性和依賴性
2 基于微信功能拓展中微閱讀變革分析
2.1 微閱讀發展現狀
微閱讀,顧名思義就是微信閱讀,2012年8月23正式上線的“微信公眾平臺”開啟了微閱讀的時代。微信公眾平臺的建立,作為微信功能拓展重大的一步,實現了從小的社交群體向更專業更大的平臺的跨越,媒體、品牌、官方等不同類型的公眾號開始確立。隨著不斷的細化創新,微信公眾平臺發展成為訂閱號與服務號。其中訂閱號成為了大眾最為追捧的閱讀渠道。微閱讀的出現再一次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正逐漸成為一種新的閱讀方式。
從受眾群體來看,年輕人無疑是微信市場中最大的群體,作為新媒體環境下的產物,2011年推出的微信,對于80、90后的人群來說,更加容易接受與使用。因此微信使用量高達80%以上。碎片化閱讀成為主流的今天,微信能夠讓人們實現隨時隨地,指尖一滑,萬千信息一目而過,滿足了人們對信息淺閱讀的需求。隨著公眾平臺建立,商家、媒體、等專業群體,也逐步進駐微信公眾平臺,建立獨有的品牌文化基地。尤其對于企業與商家來說,其無疑是移動電商的新戰場。現如今微信平臺已然成為了許多商家與專業媒體對外宣傳的最大平臺之一。
2.2 微閱讀的發展特征與優勢
信息龐雜,是互聯網時代最大的特征之一,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開始多種多樣。互聯網的速度快、更新及時,即成為了其優勢,也成為了劣勢。在信息海量的沖擊下,人們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信息的輸入,通過另一個信息平臺—微博,來看,不難發現,微博上的信息,更加偏向于雜、多的現象。即使可以進行特別關注,但是在信息“廣場”上仍舊是各類信息糅雜,使得受眾無法拒絕不想獲取的信息。而微信閱讀,卻更新了人們的閱讀體驗,其獨特的訂閱方式,充分滿足了人們對于想要關注的信息的接收。實現了人們可以進行選擇性閱讀,根據個人喜好,充分體現了大眾“使用與滿足”的選擇特性。
“私人定制”的閱讀方式,對于受眾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人們通過電子移動設備,隨時隨地閱讀信息已然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消遣還是學習,滿足自己需求的信息,才更具有可讀性與價值。如不同的職業對于信息需求的不同,經濟人士,也許更需財經類信息的反饋。考研的學子,更希望在考研期間,接觸一切和考研相關的信息。這類獨特的信息需求,微閱讀都能滿足。通過訂閱,既具有私密性,同時更加具有針對性。碎片化閱讀成為趨勢的今天,高濃縮內容、符合口味的微信閱讀,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的受眾的選擇的閱讀方式。
3 基于微信功能拓展中微課程變革分析
3.1 微課程的發展現狀
微課程,作為新的功能拓展與線上授課方式變革,是微信近來推出的最新的使用功能。微信應用于移動學習領域,具有良好的使用體驗、龐大的用戶群體和方便的傳播平臺。為移動學習者提供了更多的學習選擇和更加豐富的交流方法。隨著這一特征的發展,很多傳統課程與一些新媒體,將這一功能進行結合發展。2014年,無錫電大首先正式推出微信課堂。通過建立微信群,建立了8門微信課程,從專業課老師的篩選到學生相關用戶群的建立,再到課程內容推送,講解。形成了一個專業的課堂學習群。隨著各類微課程,大到幾百人的公開課、小到以輔導班為類型的幾人小課程。微課程已經成為了不同于其他線上課程的新型授課方式發展起來。
3.2 微課程的發展特征與優勢
微課程,作為一種新的用戶體驗,登上了微信的平臺。根據微信能夠發送圖片,視頻、音頻等特征,在加上通過建立微信群組。用戶可以在群組中相互學習,如傳統課程一樣,除了即時的可視性,授課者可以通過發語音的方式,同時配以課件講解的文件,讓聽者接受內容。同時,可以即時的像授課者反應問題,讓群組的人們對于問題的提出,解惑等過程進一步了解內容。其中,對于一些有償授課的課程,群內成員可以通過給群主發微信紅包的方式,交納聽課費用,而且群主可以設置剔除群內不交學費的學員,這樣便有效的保證了老師的權益。
基于微信公眾服務平臺的微信課程,其獨特的授課模式,改變了過去線上教育單向授課的傳統教學模式。作為一個社交軟件,基于即時通訊的優勢,微信將單向授課變成了雙向互動,授課者和學習者通過語音模式,可以隨時隨地不收時間空間的限制答疑解惑。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同時,除了教學知識,學習的內容也變得多種多樣。除了課本知識以外,學生也可以通過和老師的溝通,或私下加好友的方式,與老師進行課外交流,提出私人困惑。從精神和情感上交流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增加學生的親切感與歸屬感。對于過去的傳統教學模式來說,這無疑是一大有益的補充。
4 微信兩大功能拓展的問題與展望
4.1 微閱讀的獵奇性
微閱讀,作為用戶的新的閱讀方式,雖受到歡迎,但卻也無法忽視有些訂閱號,為了增加閱讀量,和吸引公眾的關注,進行標題新聞、獵奇、低俗、黃色內容的推送。讓大眾通過獵奇心理進行閱讀,擾亂公眾視線。
4.2 微閱讀的淺層性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利用網絡的便捷性、迅速性、廣泛性等特點。人們利用移動客戶端就能滿足大量的信息閱讀,無論是新聞或是課本,“織圍脖”或是刷“朋友圈”。那些傳統的紙質書籍,似乎走向消亡,甚至有人悲觀地預測:“紙質媒體命將不長矣!”但事實上,無論信息化進程發展的多么迅速,都無法取代擁有者優良文化積淀的傳統書籍或在某一行業具有領先價值的專業性媒體。縱觀從這幾年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一度稱為“夕陽產業”紙媒,并沒有滅亡,甚至一些停刊了紙媒,開始復刊。碎片化閱讀成為時尚的今天,人們無暇去對任何事物進行深度思考、僅僅滿足了獵奇心理,這樣的閱讀方式無疑會產生“好像什么都知道,卻什么都說不來”的信息反饋。微閱讀雖然節省了人們的時間,卻無法彌補其內容的淺層性,與碎片化的信息吸取不同的是,傳統書籍有著其優質的知識儲備。在這個“浮躁”的年代,通過真正靜下心閱讀,才是人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許微閱讀的淺顯性,仍然是它不可忽視的弱點。
4.3 微課程的低門檻
微課程,作為新的線上授課模式,它也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點,在一些小的輔導為主的盈利性課程群中,課程的主導著,也就是老師的資質,并不能實現正規化,透明化,有些老師甚至不具備教學資格,只是通過自身經驗來傳授,會讓一些學生的受到損失。同時,也存在一些學生,故意擾亂課堂秩序,發布不良信息,拒絕給老師交學費的狀況,讓課程無法順利進行。這都取決于微課程對于課程構成的用戶門檻的設立無法嚴謹。
4.4 微課程過于碎片性
微課程的“時時、人人”的學習便利,在某一程度上卻也成為了它的劣勢,由于其具有時間上與空間上的靈活性,在微信上學習出現斷斷續續成為了常態。學習者無法確保進行連續學習。導致學習知識更像拼圖一般,一片片湊整,這種碎片化的學習,無法確保傳統課程該具有的完整性與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另一角度來看。微課程更適合于作為傳統教學的一個輔助補充。同時從傳統教學模式來看。老師或學校等機構,在學習者學習過程中還有督促評分等功能,但微課程作為一個線上溝通,對于群內學生的監督和評價遠遠不夠甚至缺少。
4.5 通過把關人參與,增強微閱讀的真實性
把關人,作為信息傳播環節中最為重要的存在,對于信息傳播的管控,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新媒體為代表的網絡媒體的把關人職責的呼吁和網絡監管的進一步完善,微閱讀中存在的獵奇新聞、黃色、假新聞等閱讀內容,會隨著把關人的加大管控而變得越來越少,信息真實性、質量性得以保障。
4.6 通過意見領袖及專業人士增強微閱讀的科學性
意見領袖,作為新媒體中的某些專業代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輿論的導向。因此,在微信公眾號的平臺下,相關的意見領袖和專業人士,更應該抱著對信息內容負責任的態度,用專業角度,用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起到導向作用。
4.7 通過專業人士把控,提高微課程準入門檻
微課程的準入門檻,決定著微課程的整體水平與質量,作為線上教育的變革,微課程更應該注重信息傳達、知識傳授的嚴格性與科學性。依賴于微信作為社交軟件的優勢,更好的結合其優點,每一個微課程的建立,基于相互的了解之上。
4.8 通過多種方式結合,彌補碎片化學習的不足
無論從微閱讀還是微課程,都應該不斷更新變革,微信的淺閱讀結合傳統紙質媒體的深閱讀、微課程的碎片化學習,結合傳統課程的高質量授課方式,才能發展出更好的閱讀體驗與上課體驗。
在新媒體環境下,微信對自身的不斷探索與改革,使得微信的利用率不斷提高。人們可以通過新的技術,改變自身的學習狀態與模式,打破有人認為的拿手機上網就是“不務正業”的觀點。反觀讓人們意識到,通過手機客戶端,人們可以尋找到新的學習手段與平臺。對于用戶來說,微閱讀和微課程,還有著不足,但是隨著微信這些年不斷的改革,在與傳統媒體的不斷沖撞,融合的作用下,相信微信終究會給用戶最好的體驗。
參考文獻
[1]白麗敬.從傳播學視角解讀微信的發展[J] 新聞世界,2013,(8):142-143.
[2]梁有才、王一薇.微信閱讀率向新媒體反饋了什么?[J] 中國地市報人,2014,(11):51-52.
[3]琪冰.微信閱讀—引發傳媒新格局[J] 中國眼鏡科技雜志, 2013, (11): 16-17.
[4]吳中堂、劉建徽、唐振華.微信公眾號信息傳播的影響因素研究[J] 情報雜志,2015(4)::122-126.
[5]劉晴,范耘.微信課程在遠程開放教育中的實踐與探討—以無錫電大微信課堂為例[N].江蘇開放大學學報, 2015-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