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東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各行各業均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教育行業也不例外。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教學科目,對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為了幫助學生形象良好的數學思維,教師應將多種教學方法應用其中,實現數學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本文將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 解題問題 多樣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127-02
通過小學數學教學的開展,可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另外還可提高學生思維的創新性,提高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筆者將從: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熱情、巧設問題懸念、對學生思維能力加以培養、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筆者將從以下方面來闡述。
一、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為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教學對策,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多樣化解題過程中。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對問題提出方式加以優化,促進學生注意力的集中,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全身心沉浸在問題思考當中。
通過這種方法可加深對知識的全面理解,靈活運用理論知識。有些學生盡管未找到有效的解題方式,但學生經歷了諸多思考,通過教師的講解便可掌握更多知識。例如:教師在教授“倍數”這一章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使學生更加理解倍數知識,如:小李有5本書,小強有4本書,老師手上有21本書,教師怎么分配使小強手里的書成為小李的兩倍?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教師可將學生的名字套入其中,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參與到問題思考中。
二、巧設問題懸念,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普遍尚小,好奇心較強,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問題討論中去,教師應把握小學生實際特點,通過懸念問題的設計調動學生好奇心,引導學生探索答案。在整個探索過程中,學生便會加大思考力度,使知識點得到了有效運用。
例如:教師在講授方程時,為了引導學生有效思考還可將經典的數學題引入其中。例如:雞與兔子同在一個籠子,一共40個腳,15個頭,問:雞有幾只,兔子有幾只?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可利用假設法來解答,在整個解題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問題來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并靈活地運用知識。
三、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為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實現解題方法的多樣化,學生應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只有學生具備思維能力,方可將多樣化解決方法運用其中。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充分把握教學重點,通過教材來開展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將“以學生為本”理念運用其中,使學生主體地位有效突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去解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此外還應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加以培訓,這也是促進解題方法多樣化的重要基礎,據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對解題思路加以明確,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僅僅教授給學生不同的算法,側重于解題算法之上,這一現狀不利于學生解題問題能力的形成。
四、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
數學學科本身就具備較強的實踐性,為了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采取生活案例去對學生進行引導,使數學知識點在學生生活中合理應用。
例如: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教師可為學生設置與生活常識相關的應用題,如小雨去買文具,買了6本筆記本、4支圓珠筆,已知每本筆記本4.5元,每支圓珠筆花了1.8元,求小雨一共付了多少元?面對此類問題時,學生可采用分步計算的方式,解決本次的消費金額,即: 購買筆記本:4.5×6=27(元);購買圓珠筆:1.8×4=7.2(元);一共消費的金額為:27+7.2=34.2(元)。在教學中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將數學常識應用日常生活中,在不自覺的影響下,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巧設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在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陶士南.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04):109.
[2]劉穎.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方法多樣化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4):179.
[3]夏建紅.淺談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方法多樣化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8(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