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周芬
【摘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正確的閱讀取向,使大中小學生及所有閱讀者閱讀經典常態化。分級閱讀概念產生于對少年兒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學分析,經典閱讀與分級閱讀相結合,是古代文化經典的繼承和普及,而且是亟待引進、提高近百年比較落后現代科學、理性和人文的思想文化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經典閱讀 分級閱讀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089-02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 朱永新
根據國內最近的調查,中國連續六七年來閱讀率一直在下降,目前已經低于50%。很多人說沒有時間讀書,還有一些人說不習慣讀書,這兩者加起來,超過70%。中小學生的閱讀情況恐怕也是如此,2011“全國小學生閱讀狀況在線調查”,結果顯示:喜憂參半,小學生圖書閱讀率達84%,但小學生課外閱讀呈現功利化傾向,有近八成(78.0%)的學生將提高學習成績作為閱讀的主要目的之一。
現狀不容樂觀,對于大眾尤其是大中小學生的閱讀指導,不能只停留在轟轟烈烈的讀書節等活動上,而應該切切實實地做好指導讀者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來閱讀以及怎樣閱讀才能既保持興趣又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從而養成閱讀的習慣,提高自身素質,也就是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質。在這個問題上,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一位一線語文教師,我呼吁:請將經典閱讀與分級閱讀相結合!
分級閱讀是目前我認為最好的閱讀經典的途徑。分級閱讀,是我近年來剛接觸到的一個新名詞,就是按照少兒兒童不同年齡段的智力和心理發育程度為兒童提供科學的閱讀計劃,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讀物,提供科學性和有針對性的閱讀圖書。
我們要先建立分級閱讀的標準和評價體系,然后才有書目體系。而不是只有書目體系,否則那只能說此書目體系乃是空中樓閣,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跟著自己的感覺或習慣,因為每個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何來統一的科學標準?
中小學有一套量化的精確的測試程序,雖然這套程序目前正在大受詬病,但誰也拿不出比它更好的方案。程序是對的,但內容需要我們及時修正。
一套理想的分級標準應從0歲開始,直至18歲高中畢業(甚至包含大學),最好對每個人來說,是終身適用。定期(至少每年、最好每季度)更換一批書目(到18歲就需至少分為36級或者72級),并有所提升和進步。
一套理想的分級標準應涵蓋所有的音像圖書,并且使它們的分類實用、簡單、方便。而且涵蓋的范圍不僅僅側重于文學閱讀和欣賞,相反要特別加重對科普和啟蒙思想等科學的現代的讀物的推廣。在我的認知中,我們的民族復興應該是文化的復興,幾千年的文化一直是我們的驕傲。以四書五經、《道德經》為代表的經史子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都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思想精粹,更是我們民族力量的源泉!民族復興主要是古代文化經典的繼承和普及,而且是亟待提高的近百年比較落后的現代科學、理性和人文的思想文化 。
一套理想的分級標準應考查閱讀認知的兩個方面:一是閱讀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二是對讀物的思想或理論的循序漸進的掌握和逐步形成系統的能力。
對于各種讀物一是能讀懂內容,現代文可根據漢字使用頻率(可參考小學生識字水平和能力),古文可根據古漢字義項的使用頻率,及作品的篇幅長短將作品大致分類。分級閱讀專家和字詞方面的專家給予理論指導,運用大數據計算機可以起到輔助作用。 將讀物中的生字詞逐級考查,一直延續到最高級。二是對主題的掌握理解和運用以及延伸和感悟、質疑和創新。三是對經典讀物的表現手法的掌握和運用。二三這兩個方面需要出版社牽頭,聯系讀物的作者或編者由他們先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最初定位,然后由分級閱讀專家組進行修訂和補正。四是一套量化的、精確的測驗程序,以便對閱讀能力所包含的可以量化的客觀要素進行測評,以分值的方式體現圖書水平和閱讀水平。最后先在教師和學生中進行初步測試,再根據結果加以完善和改進。尤其是要得到對于經典的閱讀,更需要專家的點評,引導,讓我們能更深入淺出理解領悟,讓經典真正成為“通向現實生活的一座橋梁”(郭英劍)。
今日倉促為文,誠請各位指正。明日繼續努力,在實踐中進取,以期進一步完善不成熟的想法。在這方沃土中撒播“讀書種子”,讓經典閱讀常態化、愉悅化,進而為提升國民素質、構建文明、和諧的書香社會而盡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中國兒童分級閱讀指導手冊》接力兒童分級閱讀研究中心2010年
[2]白冰.《中國兒童分級閱讀學術資料匯編》,接力出版社
[3]王林.《淺談影響兒童分級閱讀標準的一些因素》,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