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憲鋒
【摘要】閱讀能力是習近平新時代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對學生終身學習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只有重視課堂閱讀的訓練,利用教材,為學生提供適時的閱讀機會,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課標要求得到真正落實。本文主要從激發閱讀動機、重視教學過程、利用數學教材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對高中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最終實現質的飛躍。
【關鍵詞】數學語言 數學閱讀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128-02
數學素養是習近平新時代每一個國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要讀懂用數學語言寫成的有關自然界這本偉大的書,就離不開良好的數學閱讀能力。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學習型社會,就要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抓起,而閱讀能力是自學能力的核心,因此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下面,筆者淺談一些個人在培養數學閱讀能力方面的具體做法。
1.激發閱讀動機,愛上數學閱讀
愛因斯坦說“愛為學問之始”,要讓學生愛上數學閱讀,可在教學中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或設置一些能使學生產生認知上沖突的懸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把學生帶入樂于閱讀、積極思考的情境中。例如,在進行“對數”概念的教學中,由22=4、23=8,提問:2?=5、2?=6?此時,教師及時引出課題,學生便樂于閱讀課本、探尋答案,感悟數學的應用價值。其次,通過數學中的和諧美、對稱美、簡潔美、奇異美等,滋養學生的心靈,讓學生享受數學閱讀的樂趣,感受數學的魅力,進而愛上數學閱讀。
2.重視教學過程,提升閱讀能力
課標要求學生能夠用數學語言準確表達問題、“有意識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閱讀能力。
首先,根據閱讀內容,設計好問題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同時,引導學生將教材中重要的概念、法則、公式、公理、定理等知識中的關鍵字用“勾、點、圈”畫出來,深入理解數學文字內涵,便于形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其次,重視學生對數學特有的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的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通過內引外聯來展開想象,記憶各數學符號語言的特點,以便在閱讀中,達到正確理解符號的語言意義。利用直觀的圖形語言,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或用有關數學概念、定理“圖形化”的材料[1],引導學生感悟數學的直觀美、簡潔美及和諧美,以增強閱讀的效果。最后,結合解題,訓練不同數學語言間的轉化。解題的成敗在于審題,審題的關鍵在于對三種數學語言的靈活轉換,轉換的程度影響著從題目中獲取信息量的多少,以及解決問題切入點的準確探尋。具體講,在什么時候要進行三種數學語言間的轉化,什么地方需要運算推理,哪些詞語要勾畫等,使數學閱讀(即審題)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的學習方式。
3.利用數學教材,培養閱讀習慣
首先,將閱讀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之一。每節課中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閱讀本節課的教材內容(包括例題、定義、定理或規律等),還可在學習完一個模塊后,讓學生深入閱讀教材和課堂筆記,對知識進行反思總結。其次,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方法。在閱讀教材時,指導學生畫出關鍵字詞,加旁白注釋,如果推理跨度較大,就必須進行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來補充,必要時,讓學生反復閱讀琢磨、認真思考、仔細品味,靈活轉化數學語言間的含義,領悟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最后,指導學生做好數學閱讀筆記。在數學閱讀中,記下疑難問題、結論的不同表述、公式的各種變式、閱讀材料中蘊含的思想方法,包括自己對一些問題好的想法,并及時整理好閱讀筆記,使數學閱讀得以延伸,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2]。
總之,數學閱讀是一種崇高的精神活動,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為學生自覺形成正確的理性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方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今后的閱讀中,能充分領略數學所承載的思想與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何小亞.《數學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