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艷
摘 要:在新課標的素質教育理念下,講練結合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方法,也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等其數學能力的關鍵。所以,在此通過教與學兩個方面來探討有效練習的途徑,尋找有效的數學課堂練習內容,讓課堂練習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課堂練習;有效性
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就提高農村小學中年段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談一些自己的認識。
一、根據情況,設計練習要有層次性
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農村的學生相比較城里的孩子獲得信息的渠道少,他們的思維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班同學的學習情況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下,根據不同學生,在設計練習時要有層次性。“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只要老師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設計符合不同學生水平的練習,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個核心理念,就能把基礎題和發展思維題給不同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通過有效練習得到提升。
比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的內容時,我就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這樣三個層次的練習題:(1)在掌握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后,讓學生運用公式,口算其他圖形面積;(2)一塊長方形的土地和一塊正方形的土地,哪塊土地的面積大?請用公式計算;(3)給學生們每人發一張同樣的書簽,讓學生估算后,再量出實際的長和寬,用公式計算,增強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這三個層次的練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做其中的一道或兩道,慢慢引導和幫助每一個學生克服思維障礙,使他們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不斷提升,也使練習由表及里,深入淺出,達到對難點知識的層層剝離和掌握,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實現有效練習的目的。
二、拓展思維,練習設計要有多元性
1.拓展思維,多元練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情況給學生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適量的拓展性練習,既可以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訓練,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了“倍的認識”后,我就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道題:“設小汽車能夠乘坐5人,大客車乘坐的人數是小汽車的7倍,大客車能夠乘坐多少人?”讓學生聯系他們生活中熟悉的小汽車、大車進行計算。如此,在激活學生思維的同時,還能活躍氣氛,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競爭意識,對學習非常有利。
2.改變形式,靈活練習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小學中年級數學練習題的形式非常豐富,如,書面練習、采用板演練習、操作訓練等等。為了激發學生練習興趣,老師要根據內容需要,靈活改變練習的形式,發揮每種練習的作用,避免機械練習,克服學生的思維定勢。比如,通過畫、剪、拼等操作手段進行操作性練習,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在計算題的練習中,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書面題,進行競賽式的練習,看誰做得又準又快,等等。通過各種形式的靈活練習,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練習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寓練于樂,練習設計要有趣味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時,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教育理念,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他們的思想、智力、潛能、情感、價值觀等方面都要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們知道,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好奇心強,對新穎的各種問題,他們會自覺、主動地去觀察、思考,達到練習的目的。所以,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和可能性,把習題設計成兒歌、游戲、探險、闖關等活動,開展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實踐練習等。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并在分組練習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使學生集思廣益,拓展思路。這樣,既能讓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又能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對教與學來說都是積極的推動。
總之,練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鞏固學生知識體系的主要方法,無論是新授課還是練習、復習課都離不開練習。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我們在設計練習時,根據內容需要及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設計出有層次、有趣味的練習,就能達到練習的有效性,改變小學數學固有的練習模式,刷新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清容.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3.
[2]劉傳敏.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有效性的研究[J].學生之友,2010(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