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娟
【摘要】科學區域活動是科學集體活動的一種延伸,是幼兒自主探索的領域,也是對幼兒科學教育實施個別化指導的好機會。因此,重視幼兒在科學區域活動的表現,使每一個幼兒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環境中進行區域化科學探索是至關重要的。大班的孩子愛學、好問,有極強的求知欲望,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更希望是通過自己的探索得到,所以,如何在大班正確的投放區角活動材料非常重要,這將關系到每一個孩子探索欲和求知欲的發展。
【關鍵詞】探究性 主動性 生活性 層次性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013-01
一、材料的投放應注重探究性
探究性實際上規定了操作空間和創造空間,它能保證幼兒與材料之間充分的相互作用,而引導性能保證幼兒在探究中獲得符合教育目標的發展。
在科學區域活動——《懸浮的雞蛋》活動中,準備的材料有:雞蛋、小碗、水,勺子、燒杯、鹽、記錄表等。教師提出要求:看著記錄表動手試一試,看看會有什么結果?他們通過猜一猜、想一想,將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記在了記錄表一上,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區分出淡水和鹽水的不同,從而找到問題的緣由:雞蛋裝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鹽水杯里是浮上來的。記錄表二則是幼兒根據自己動手操作,從中發現雞蛋的懸浮規律。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猜想和判斷,主動建構知識經驗。
活動中,教師所投放的引導性材料就是記錄表,不需要教師語言的指點,幼兒只要按著內化在記錄表中的“指路”線索進行操作即可。可見,材料的探究性對幼兒在試驗過程中的成功與否是非常重要的。
二、材料的投放應激發幼兒探索的主動性
幼兒年齡特點決定了它們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他們的認識在絕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物體的操作。皮亞杰認為:認知的發展不是由內部成熟和外部教學支配的,它是一個積極主動的構建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對事物的認知理解是通過他們自身的感知和活動來形成的。在“科學區”提供有趣材料更能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如在大班區角活動“有趣的聲音”中,老師除了向幼兒提供不同材質的瓶子外,還提供了石子、沙子、豆子、米、小錘子、彩色水等輔助材料,這些輔助材料的投放,很快吸引了孩子,他們敲敲這個,打打那個,在敲敲打打玩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問題,有水的瓶子和沒水的瓶子敲打出來的聲音是不一樣的,裝上石子和豆子敲打出的又是另一種聲音,有了問題,孩子就會不斷的實驗、觀察探索,以至有一個孩子發現,一樣的瓶子,水多水少敲打出來的聲音是不一樣的,瓶中水越多,敲打出來的聲音越小,水越少,敲打出來的聲音越大。由此可見富有挑戰性的材料更加容易激發幼兒探索的主動性。
三、材料投放的層次性
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甚至同一年齡的幼兒,他們之間也存在著能力上的差異,而且發展速度也不一樣。所以在提供材料時,千萬不能一刀切,既要考慮吃不了的幼兒,還要兼顧到吃不飽的幼兒。比如在進行科學區角活動“不用手也行”時,目的是發揮幼兒的自主性,讓幼兒探索不用手直接接觸撲克牌讓撲克牌向前移動的各種方法,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我提供了不同層次、多樣化的材料,如:扇子、棍子等操作型的材料,空塑料瓶、剪刀、磁鐵等探索型的材料。活動中孩子們都根據自己的能力、喜好去操作、去探索,使活動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四、材料的投放應引導幼兒參與
在投放活動區材料時,我打破了以往教師是活動區創設的主角這一現象,而是采取師生共同創設活動區、共同討論、協商活動區所需的材料,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投放材料之前,我們與幼兒一起商量科學區需要哪些東西?幼兒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放大鏡、萬花筒、望遠鏡、鏡子、地球儀、電池、燈泡……”到了第二天,幼兒紛紛從家中帶來了活動區所需的材料,大大提高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五、科學區材料的投放應注意以下兩點
1.材料的安全性
科學區投放的材料要確保幼兒的健康和安全。電動玩具不能露電制作,材料應是無毒無味,對帶毛、口吹的材料應便于清洗和消毒,有聲響的材料聲音要和諧,有的材料邊角應是圓滑的,防止劃傷,過小的球體,尖銳物都有相應的安全措施。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應注意包裝和制作的藝術性。比較堅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裝盒可用彩紙、絲帶等輔助材料進行裝飾、改造。
2.投放時要有相對應的記錄
活動記錄表,就是記錄幼兒參與區域活動的情況表。通過記錄表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在記錄表中,教師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今天哪些幼兒玩了科學區?使用了哪些材料?成功了沒有?哪些幼兒對科學區不感興趣,為什么?這樣,教師在進行區域指導時就會做到心中有數。
總之,幼兒的思維能力是在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發展的。因此,作為幼兒教師,應努力創設恰當的教育環境,使幼兒積極地與環境發生互動,從而建構科學知識,發展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