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感是對語言的一種直覺思維能力。語文教學以語言實踐能力訓練為中心。而語言實踐能力的訓練又以語感訓練為中心。語感的訓練可通過誦讀,想象來積淀;可通過質疑、深味來領悟;可通過轉化、活動來強化,加強語感培養,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鑒賞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鑒賞 語感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051-01
語感就是語言感悟。它既是一種悟性的表現,又是一種內功的體現;它既具有巨大的爆發力,又帶有極強的裂變性。因此,它既是語文創新的核心,又是語文創造的內核。如果它爆發了,就會產生輻射,獲得語文創新;如果它裂變了,就會放出光芒,產生語文創造。所以說,任何語文創新都是它爆發的表現,任何語文創造都是它裂變的結果。要想語文創新,就需要語言感悟;要想語文創新,就更需要語言感悟。語言感悟程度的深淺,標志著語文創新的有無。怎樣才能有效培養語感呢?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情誦讀,展開想象,積淀語感
激情誦讀,展開想象是培養語感的基本方法,教師要真正認識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訓練學生。
1.強信心,濃興趣
誦讀、想象若不能喚起學生的興趣,沒有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就不便于學生對文章意象的理解,內涵的品味。而品味語言的過程,其實就是語感的過程。
此環節可由教師帶表情朗讀,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生從教師的朗讀中獲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蘊進而萌發誦讀的激情。教學《鄉愁》時,教師范讀時做到語調:深沉,舒緩,感情:深摯,在激情誦讀中讓學生體會到詩中選擇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音樂美;“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的節奏美;“鄉愁是……”的整齊美;量詞“枚、張、方、灣”何“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的變化美。
2.多形式、重技巧
誦讀的目的是為了把握文章,體味文章的情感、意境、意蘊服務的。因而應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通過對學生朗讀技巧的訓練來培養其對文章的感悟能力。
首先,可多形式的朗讀。如:教師范讀、學生領讀、全班齊讀、配樂朗讀、分角色演讀、對比朗讀、自由尋讀等等,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養成學生的語感能力。在教學余光中和席慕蓉的兩首《鄉愁》時采用自由朗讀和對比朗讀這兩種形式,在品讀、對比之后,學生自然而然的就領會到余詩的整齊建筑的美,字字關情,瑯瑯上口的韻律美。席詩的錯落有致的美,用詞典雅、意境深遠的美。同時也體味兩詩用多個意象來寄托自己的鄉思,把分離后的悵然和無盡的思念抒發的淋漓盡致。
其次,要重視朗讀技巧的訓練,適當的調節好語音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就可以正確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態度。在教授丹麥童話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時,采用投影課文第一段,教師范讀,指導朗讀技巧:重音(.)停頓(\)拖音(~)語調(*)語氣(活潑,歡快的)
許多年前~,有一個\皇帝,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錢\都~花掉。他既\不關心\他的軍隊,也不喜歡\去看戲,也不喜歡\乘著馬車\去游樂園——除非是\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帝\在更衣室里。”
在讀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一個迷戀漂亮衣服的皇帝的形象自然而然的躍入腦中,這樣的語言的感悟能力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畫腦圖,想畫意
沒有誦讀想象之功(即朗讀),我們就無法實現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積累。
想讀就是以課文為訓練材料,訓練學生想象能力和朗讀技巧的一種教學設計思路,這里所說的“想”。不是指一般的“思考”,而是指朗讀訓練中在原有感情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這種思路適合于朗讀欣賞能力的培養和技能訓練,適合于教讀散文詩歌、寓言、童話、神話、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在教學中,教師要對課文中的材料進行精心設計,或選取片段,或選取“畫面”,或選取場景,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從而創造出合情合理的新畫面、新情節、新形象。
如指導誦讀朱自清的《春》,腦中映出那一幅幅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圖來,誦讀就成了看畫或描繪畫意一樣輕松愉快的事了。同時要特別重視“感知與試背結合法”。品讀幾遍后就嘗試回憶,然后在腦子中畫出文中的畫意,再品讀,再嘗試回憶,在循環往復,直到把材料回憶起來為止。往復幾次,學生就能輕松將內容記住,讓學生再“品”中積淀了語感。
二、善于質疑,深味語言,領悟語感
通過誦讀引起情感共鳴,這是一種淺層的直覺閱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章提出問題,可增強學生閱讀欲望,從而獲得感悟。因而,要注意在教學內容的挖掘上多讓學生質疑,深味語言,感悟文蘊,使學生領悟語感。
⒈善于質疑
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的需要,不斷設置問題就會啟發學生去思考、探索,提高語言的感受能力。
⒉深味語言
結合語境,品味語言,就可以培養學生豐富而細膩的語感。
如朱自清《背影》中第五段“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兩句,作者用“聰明”寫自己當時的心理,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體味出“聰明”是反語,是事后反省醒悟過來的時候,作者責備自己的意思。
⒊拓展強化
如何在教學《阿長與〈山海經〉》可假設長媽媽還健在,有幸聽到魯迅先生為她朗誦此文,想象她會和先生有怎樣的對話,鼓勵學生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征,放飛想象的翅膀,由此及彼,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代長媽媽說些話,把情節續寫下去,語言要符合人物性格,然后讓學生結對上講臺表演,這樣就能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增強語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三、滲入轉化,豐富活動,強化語感
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抄寫、模仿、改寫、縮寫、編寫等,積累、轉化語感,不但要重視常規的“寫”,更要重視抄寫、仿寫、改寫、縮寫、編寫,通過‘五寫,不僅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而且也會促進客觀語言的觀化。
此外,語感的培養除了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之外,還可利用課外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口述新聞或社會焦點問題,即訓練學生聽的能力,又開闊學生的視野;開辯論會來培養多說的習慣;有條件的進行報刊資料剪輯,積累資料等等。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強化語感。
作者簡介:
黃穎,女,大學本科,廣西河池市宜州市民族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