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宏
摘 要:小學作為國內學生的學習起點站,教育部門愈發重視小學教育。其中,語文作為中國文化的歷史傳承更應得到關注。傳統的“高分型”人才已無法滿足現代企業的需要,德育與才能兼具的綜合型人才方可順應時代潮流,因此,教育部門開始思考如何將德育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本文簡要闡述當前小學語文滲透德育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以期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思考
語文科目作為我國的基礎學科或多或少地與其他學科產生緊密聯系,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語文教育。然而,如果僅僅掌握充足的知識依然不夠,德育教育作為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必須與語文科目相結合,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探討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結合方式,以期打造綜合型人才,為其建立樂觀積極的品行,成為善良正直的人才。
一、當前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不夠重視德育教育
由于我國傳統教育屬于“應試教育”形式,不論是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將目光過多地放置于分數,一味追求高升學率的院校,甚至只要能提升學生課程分數的領域,教師和家長都會重點關注,忽略學生的其他缺陷,這種不良風氣已彌漫在國內教育事業多年。教師的工作僅僅停留于設計考題、研究解題方法等,絲毫不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行為舉止。根據調查得知,絕大部分學校因為追求教學評估的虛名而不顧德育,只抓成績。同時,近年來,隨著全民素質的逐步提升,社會開始不再接納只會學習的人才,企業更加重視高水平人才的素養,進而導致傳統型人才得不到良好的歸宿。
(2)德育教育手段單一
雖然大部分學校并不重視德育教育,但是仍然有少數學校著手行動。然而,教學組織形式過于傳統,語文教師的德育教學水平以及個人眼界限制,導致語文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時只能照搬照抄,絲毫不理解德育教學的內容,甚至部分重點知識一筆帶過,也不會主動擴展知識領域,甚至教師自身都未能得到熏陶。學生感受不到德育教育的魅力所在,甚至開始對此科目感到厭惡感,而且小學生性格活潑,注意力難以集中,一旦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便會產生抵觸感,甚至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導致德育教育適得其反、
二、方法與對策
(1)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德語教學觀念
小學語文教師不應將工作完全放置于提升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也不應完全對教材知識照搬照抄。而是主動參與德育工作,策劃相應的教學方式并認真落實,主動從互聯網等途徑搜集教材內所不具備的德育知識并通過一系列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師引領學生參觀校園周邊環境,樹立保護環境、關愛老人的良好習慣和品質,教導學生團結合作等。只有充分了解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意義,方可有效完成德育教育目標。由此可知,教師應以端正的態度看待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的作用,自身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標桿,改變以成績作為唯一評判標準的方式,進而體現出人人平等的思想,讓學生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以及關愛。
(2)轉變德育滲透方式
上述提及教師帶領學生到戶外參與課外活動,發現周邊的點滴小事,進而加強自身德育素養。但是課外活動畢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必須探索如何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本文建議,教師應當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課余時間所搜集的德育知識資料,例如播放國內外名人事跡或者與公益、環保相關的動畫片等,進而吸引學生的目光。此類德育教學手段的突破有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此外,教師應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來轉變教學手段,例如部分班級學生生性活潑,教師便可采用舉辦教學活動的方式,通過改良廢物、大掃除等方式引導其學習德育知識;部分班級學生安靜內向,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寓言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樹立其自信心,既保證課堂的活躍度,同時滲透德育知識,漸漸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的全面素質優秀發展的好學生。
(3)以教材內容為根基
德育教育滲透小學語文課堂是新舉措,但是教師并不能完全將德育知識替代語文學習。所謂滲透,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穿插德育知識,但是必須以小學語文教材為根基。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小學語文教材變得更加豐富,因此,它給予教師足夠的素材來轉化為德育知識,通過挖掘課文內人物關系、寓意等來實現德育滲透。本文以田忌賽馬文章為例,教師可以實現引領學生閱讀文章,了解大概內容。其次為學生講解文章內不同人物的情感變化,最后詢問學生從中獲得了哪些收獲并允許小組討論,最終教師講解正確的答案,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加強其道德品質。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作為當前不可缺少的知識體系,如何將其滲透入小學語文教育,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便成為教育部門的頭等大事。經過詳細調查,作者發現小學語文教師并未將德育教育作為重點,甚至完全拋棄,過于重視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同時,語文課堂的氛圍較為枯燥,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本文提出教師引領學生開展課外活動,觀察周邊點滴小事,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教材以外的豐富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立足于語文教材的基本內容,結合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重等性格特點的基礎上,挖掘德育知識,不再知識紙上談兵。德育教學階段,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端正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可發揮榜樣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宋貴.教書育人,潤物無聲——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05):57.
[2]張曉蘭.新課改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中關于德育滲透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6(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