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仙鳳
【摘要】小學語文課是小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礎課程,閱讀是語文小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為增強學生對漢字的認識與理解,提高小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課程當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基礎課程 閱讀興趣 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096-02
前言:
閱讀能力是奠定在語文知識基礎上的一項基本技能,對小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了積極影響。小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就是對文章內容理解的過程,閱讀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學生語文成績的高低,并且間接影響到學生其他學科的成績。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占據著主要地位。
一、努力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1.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傳統的小學閱讀課上,教師僅僅從課文背景、作者、課文結構分析,枯燥無味,用教參書上的標準答案傳遞課文的核心內容與思想,讓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局限了學生的思維模式。教師應千方百計地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真誠的對待每個學生發表的觀點,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閱讀感受。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讓學生深入閱讀課文,培養小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2.配合學生學習熱情
教師在語文閱讀課前,可以提出幾個核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在課文中思考并尋找答案。學生只有積極主動的去閱讀,才能形成自己對課文的獨特看法。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考慮問題的方向也就不同,教師要針對這些看法,和學生共同進行探討,共同學習,給予正確的分析與指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從被迫讀書到主動讀書,增加學生的閱讀面,讓孩子在閱讀中享受樂趣。
3.設置問題情境
教師應努力構造民主和諧的閱讀氛圍,設置富有磁力的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深刻的情感體驗,對課文進行深刻的情感交流。理解課文構建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的角色帶入到課文之中,從作者的角度理解課文的情感,煥發出語文課堂的閱讀活力。教師通過啟發,順應學生的思維規律,引導學生的思維散發,使學生帶著明確的問題,專心從課文中找尋答案,比較異同,主動自覺的去學習,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學生是閱讀課堂的主體
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興趣,是他們主動學習的最根本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喜愛上閱讀,我們要積極調動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小學生主動愉快地進行閱讀,形成有效閱讀并交流閱讀心得,讓學生在濃郁的讀書氛圍內,感受閱讀的重要性。
2.教師是調動興趣的引導者
教師應抓住上課開始時的有利時機,以精彩的開場白或引人入勝的話題引發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充分激發學生對即將閱讀文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從而快速進入課堂的最佳狀態,為課堂拉開序幕。教師應提倡多角度、多方法的創造性閱讀,進行閱讀反思,交流閱讀感受。
3.引用課外名著及案例
教師在小學生有獨立閱讀能力后,應指導小學生進入更深入的閱讀。用名著中的具體情節激發學生對課外名著有明確的認識,教師只有對經典名著進行正確的解釋,才能鼓勵小學生閱讀更多優秀的作品,讓小學生在名著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
三、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1.反復推敲,深刻理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獨特的作用。有情感的朗讀可以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受文章傳遞的深刻情感。
2.因材施教,具體指導
語文教學中閱讀是最基本的訓練之一,只有培養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學生才會主動閱讀,尋求閱讀機會、享受閱讀的過程。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水平,指導學生采用不同方式的閱讀方法,根據學生的能力給予指導,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3.注重感受,培養語感
閱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手段,不是見字讀音的簡單活動,而是將文字轉換成情節理解的過程。將學生引導在課文中特定的情境中,那么學生才會深刻理解文章的內涵。再現文中情景,調動小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激發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總結
閱讀是小學語文學習的基礎,小學生的閱讀內容越豐富,個人的知識儲備也就越充足,對小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小學生應正確認識閱讀對個人今后發展的作用,從小注重對閱讀能力的培養,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學教師也要認識到能力需要從小培養,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讓他們在閱讀中體會快樂,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董蓓菲.小學語文小班化合作學習實踐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