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奇
摘 要 閱讀是語言學習的重要能力之一,閱讀理解是普遍存在于職業院校學生中的短板。正確理解閱讀與閱讀策略,根據學生個體特點,尊重其認知規律的閱讀策略選擇和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水平,促進其英語綜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閱讀理解 策略選擇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11
Abstract Read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bilities of language learn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a shortcoming that is common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reading and reading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reading strategies and cultural design that respects their cognitive laws and teaching design ar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 English.
Keywords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y choice; teaching design
閱讀是語言學習的重要能力和主要手段之一。閱讀理解是一個隱性過程,閱讀能力的習得和發展基于長期有意識的學習和不間斷的練習。對于外語學習者而言,大量閱讀有助于提高外語能力和交際能力。目前我國職業院校中的英語閱讀教學存在著短板和誤區,閱讀理解對學生而言壓力較大,被認為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很多課堂閱讀活動或教學重視閱讀結果,輕視閱讀過程;重視詞句分析,輕視意義理解;重視語法講解,輕視內在關聯。閱讀策略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1 正確理解閱讀與閱讀策略
閱讀是重要的語言能力。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要求學生具備基于理解的閱讀能力,并將閱讀和翻譯歸為同一交際模塊。正說明了閱讀絕不是單一的認知技能,它是一個逐步減少語篇意義不確定性的過程,讀者的知識和策略在語篇理解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
Eskey認為在閱讀情境中,讀者需要擁有兩種知識:一是語言知識,即形式語言,一是內容知識,或內容信息。[1]Leech從認知學角度提出“語言交際過程是一種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作者和讀者雙方各自的編碼和解碼的復雜過程,是讀者運用圖式互饋結構進行解碼的過程。”[2]可以說,閱讀是讀者已有知識、書面語言信息以及閱讀情境之間動態互動的意義建構過程。[3]
從讀者與語篇的雙向角度延展開來,目前主流的三種閱讀模式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交互模式”。
1.1 自下而上模式-語篇中心
從自下而上角度來看,閱讀是將書寫符號轉變為聽覺等效符號的解碼過程。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不以整個語篇的意義為中心,而是關注語言形式、詞匯、句法等細節。閱讀者從最小的語義單元著手理解文章,信息沿著線性序列傳遞,即字-詞-句-段落-語篇-意義,信息從低級向高級轉換。[4]詞匯認知和快速閱讀頻率是關鍵因素。但這一模式低估了閱讀者對信息的預測和加工。Grabe認為在這個低水平的閱讀過程中,讀者只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
1.2 自上而下模式-讀者中心
自上而下模式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流行至今,讀者大腦中的“內容圖示”被激活,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知識、預測等解讀文本。該模式面對整個語篇,是一種全語言路徑,讀者用已有認知建構并理解整個文章的意義。因此,Goodmann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將自上而下模式分成五步:預測、假設、確認、糾偏、完成。Eskey認為該模式的局限性在于片面強調根據文章線索或背景知識預測文章意義的較高水平技能,輕視準確快速確認詞匯和語法形式等較低水平技能。這種模式更適用于熟練掌握閱讀技巧的流利閱讀者,并不適合所有人。
1.3 交互模式-語篇+讀者中心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式最突出的區別在于閱讀中的讀者角色:前者是被動的解碼員,后者是主動的編碼者。運用自下而上模式,閱讀者可突破詞匯邊界(word-bound)或其他任何不利于思考的活動。而自上而下模式下,閱讀者不會受限于語言學活動而無法對語篇進行演繹或猜測。[5]交互模式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式間尋找到一種平衡,它將閱讀視作讀者和語篇之間的互動。讀者既是解碼員又是譯者,在閱讀的加工和理解中所有技能都可以交互應用。
Aebersold 和 Field認為閱讀模式的選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語篇類型,讀者背景知識,學習目標,語言熟練程度等。核心在于,人類認知以最大相關為取向,人類交際卻以最佳相關為取向。閱讀中,讀者尋求的并不是以最少加工獲得最大語境效果的相關理解,而是最佳相關的理解。[6]換句話說,閱讀是一個作者、語篇、讀者三者間的交互過程。閱讀策略的可教性不等同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絕對提高。因此,在理解閱讀模式的基礎上,有選擇、有目的、有設計的閱讀策略的教學與訓練是根本。
2 閱讀策略的選擇與教學設計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為了理解閱讀材料、獲取閱讀信息而采取各種有助于達到閱讀目的的手段和方法,即閱讀策略。[7]沒有一種策略能夠確保實現絕對成功的閱讀。我們能做的,是通過策略教學幫助學生成為優秀閱讀者。優秀閱讀者的閱讀是一個建構-整合-反思的過程。根據對優秀閱讀者的研究,不論閱讀敘事還是報告類語篇,優秀閱讀者都會首先“ 建構”,即步入的由讀者和作者創造的世界。讀者進入這個世界,利用背景知識將個人經驗與語篇聯系起來。在接下來穿越這一世界(語篇)時,運用閱讀策略和監控理解來認識語篇。當讀者在語篇之外進行反思時,會思考這一語篇對自己的生活或認知范疇所做的改變。退出語篇世界,讀者將進行批判性的反思。[8]
閱讀策略的選擇應考慮策略自身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等特點,關注閱讀中能夠實現策略的有效性和積極性。我們以Oxford建議為參照標準選擇教學策略,即(1)策略與任務高度關聯;(2)策略與學習者的學習風格或傾向相符;(3)學生有效運用策略并與能關聯至其他相關策略。[8]
根據研究,自下而上模式是學生使用最多的也是最為有用的模式,但自上而下是其必須的有益補充。優秀閱讀者使用自上而下模式較多。但兩個模式密不可分。因此我們將兩者結合的交互模式作為策略訓練的基礎,以Oxford(1990)著名的學習策略分類指標為依據篩選合適的學習策略,并選擇在實踐中操作的PWP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設計,分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三階段。
學生的閱讀理解通常經歷構建-整合-內化-理解的過程。閱讀前階段是準備和導入階段。教師提供信息幫助學生構建或激活背景并活躍圖示,建立學生與語篇間個性化的交互關聯,包括與自身生活的關聯、與其他語篇的關聯和與周遭世界的關聯。[8]教師提供的信息可以是與主題相關的音視頻、補充閱讀材料,也可以通過組織課堂活動如頭腦風暴和思維導圖等拓展思維。如在閱讀前告知學生語篇主題,請學生列出自己腦中與該主題相關的所有想法,并將所羅列的想法進行歸類。讀前階段還可向學生呈現預測策略,學生利用圖表、經驗等信息預測待讀語篇的內容。此策略在具體應用中可采用設置問題的方式,有助于在閱讀語篇時集中注意力,關注核心內容。面對初次接觸閱讀策略的學生,教師可介紹閱讀策略并輔以實例演示。從元認知角度看,閱讀前學生應明確閱讀任務和目標,制定適合個體情況的閱讀計劃,確定閱讀策略和閱讀速度。
閱讀中階段是閱讀教學的核心階段,學生直面語篇,通過運用策略解決閱讀困難從而充分理解語篇。教師應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將對語言文字本身的的解讀策略與尋讀、略讀、推測等策略適當結合。充分利用文脈、有聲思維、觀想(學生建構出對其所理解的內容的視覺表現)等方法,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習者對最終理解效果產生正向影響。學生應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自我監控,包括對閱讀目的和方向的監控,對閱讀理解重難點的監控,學會判斷篩選確定重要信息,提高閱讀理解準確性。
閱讀后階段應著力閱讀理解的評價、閱讀策略效果的監控,即讓學生對自己的策略選擇、材料理解有所反思,并對閱讀活動進行評價。反思所使用策略的效度,監控閱讀理解的過程,檢測閱讀目標和計劃的設定。綜合開展師生討論,學生自評理解結果,問卷調查、讀后感,信息溝填充,策略再運用等活動。
3 結語
在語篇理解過程中,讀者對語篇的理解受到其理解能力和策略的影響,讀者可能不自覺地受認知機制和內化的閱讀過程模式的影響,遵循某種必然的認知原則去理解,也可能在反復研讀語篇時自覺按照某種認知規律去尋求作者期望的理解。因此,閱讀策略的培養必須注意學生個體差異,從學生認知次序出發,符合認知規律和學生認知特點,為學生的閱讀理解提供不同的“支架”作為輔助。提高學生閱讀策略水平,也需要對教師閱讀能力進行訓練。
參考文獻
[1] Eskey,D.E.(1986).Theoretical foundations. In F. Dubin, D. E. Eskey & W. Grabe (Eds.),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for academic purposes (2-23). Reading,MA:Addison-Wesley.
[2] 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
[3] Office of Superintend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 State of Washington. (1998b). Research into practice: An overview of reading research for Washington State. Olympia, WA: Author.
[4] 羅紅芳.閱讀策略視角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9):201-204.
[5] 林文治.描寫語篇理解的交互模式.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105-111.
[6] 羅紅芳.閱讀策略視角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9):201-204.
[7] Wright Group. Reading Comprehension. 1-35.[EB/OL]http://www.doe.in.gov/sites/default/files/curriculum/research-base-comprehension.pdf
[8] Oxford,1990,p8. Oxford, R.L.,1990: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Boston: Heinle & Hein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