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芳
關鍵詞:背景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反思
【教學背景分析】
高中語文第一冊“表達交流”有四個專題,每個專題都有一個相對集中的寫作話題和寫法指導,還有豐富多彩的寫作練習。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寫作話題”,歸納總結一定的寫作技巧,并運用這些有限的技巧指導寫作訓練。教材內容集中、洗練、講練結合,深入淺出。四個專題分別從立論的角度、論據的選擇和使用、學會論證及學習議論文中的記敘四個方面闡述了議論文的寫作技巧。本節課的內容是“論據的選擇和使用”,在復習鞏固 “學會選取立論的角度”的基礎上,通過充分探討“學會寬容”這一話題的內涵,調動學生廣泛搜羅自己在課內外所掌握或可查詢的能直接或間接闡明這一話題的事實或道理論據,最后通過比較分析,挑選出最有說服力、最鮮明的論據作為論證論點的備選素材。
【教學目標】
學會選擇和使用論據
【教學策略】
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前提前布置任務,每個學生可以借助不同的手段,課外搜集一到兩個與“寬容”有關的名句或故事。將話題“內涵的探討”及“選擇和使用論據的要求”留在課堂上解決。練習采用師生互動的形式,拋磚引玉,群策群力,圍繞一個話題尋找盡可能多的論據并加以篩選。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會選擇論據”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會選擇論據,不僅要明確論點的內涵,還要有足夠的論據儲備。前者不明了,選擇就沒有針對性,無的放矢;后者不足,就沒有選擇的余地。因此,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大課堂、大語文”的概念,得法于課內,而得益于課外,從而重視課外閱讀和積累,最終實現“不教”的目的。
【教學過程】
寫作專題: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
寫作話題:學會寬容
一、“寬容”的內涵
寬容是一種高尚的善意,是以一種理解、友愛的姿態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寬容是對人格的尊重,對他人生命的珍視。顏回與人打賭,找孔子評理,孔子判定顏回輸,他說:“說你輸,只輸一頂帽子;說他輸,那可是一條人命啊!”明明是那人無理、蠻橫,然而孔子卻以“仁者愛人”的寬容與大度對他的弟子進行言傳身教。眾人要處死一個犯了罪的女人,耶穌阻止了眾人且寬恕了那個女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給他人改過自新的機會,未嘗不是自己靈魂的凈化與提升過程。韓愈《原毀》中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祥,其待己也廉。”房龍《寬容》中,更是反復申述對新生力量、新生事物所應秉持的一種寬容、忍讓態度,擯棄一棍子打死的粗暴態度。
二、與“寬容”有內在聯系的論據
1.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2.大度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即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4.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5.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七擒七縱”讓孟獲心服口服,亮將智慧與寬容演繹得淋漓盡致。
6.《悲慘世界》中米里艾主教以寬容善良感化因一塊面包入獄而刑滿釋放卻又偷了銀燭臺的冉阿讓的故事。
7.“六尺巷”的故事: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后來鄰居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給家里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
8.“宰相肚里能撐船”的故事:故事最初的來源:相傳,王安石發現自己的小妾嬌娘背著他與仆人偷情,雖然很生氣,但是并沒有當面揭穿。中秋與嬌娘賞月飲酒時,吟詩道:“日出東來還轉東,烏鴉不叫竹竿捅,鮮花摟著棉蠶睡,撇下干姜門外聽。”嬌娘聽后,馬上跪下答道:“日出東來轉正南,你說這話整一年。大人莫見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撐船。”王安石見狀,馬上心軟了。非但沒有責怪兩人,還贈銀兩讓二人成親。事情傳開后,大家都夸贊王安石寬宏大量,從此,“宰相肚里能撐船”成為千古美談。因為這個典故相傳來源于王安石,王安石是當時的宰相,所以說“宰相肚里能撐船”而且宰相這個位置位高權重,行大事者需不拘小節,而且如果心胸狹窄,就容易因為個人喜好任命官員,于社稷不利。
三、選擇論據的要求
(1)能證明論點,與論點有內在的關系;(2)典型;(3)力求新穎。
使用論據:
(1)事實論據要詳略得當;(2)道理論據要準確恰當。
【教學反思】
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互聯網,查找海量信息,為教學內容服務,杜絕事必躬親,越俎代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資源,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教師的勞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