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飛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信息化教育與信息技術研究。現代教育當中,將高校信息化,構建信息高校文化成為一種主流。即將面臨大學的高中在校生,探究信息技術、接觸信息技術,也是一件極其有意義的事情。能令高中生更能貼近時代發展,學習時代進步。本文就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走進人工智能”為題,做如下探討。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走進人工智能
引言
現如今的高中教育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時代,對于教育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有著更多有待探索的新鮮事物。時代變化,現在若只學好數理化,是沒辦法“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息化發展的今天,時代突飛猛進,適應現如今的教育,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也成為了高中在校生除了學習書本知識之外的重點。
一、高中信息技術探究概念與意義
信息技術是現如今這個時代最為新興的科目,它是嶄新的,是有待發展提高和研究的[1]。現如今,利用信息化技術,構建信息化高校、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數據庫、信息化圖書館,將信息技術連接教育,連接知識,更連接了每一個學生。
每一個人都離不開信息化設備,例如電腦、手機。我們以這個媒介,不斷的獲取知識,獲取資源。因此,高中教育開始,對學生進行信息化技術探究和學習,對高中生通過高考升入高校有著很大的益處和必要。
信息化技術離我們不遠,我們每個人使用的手機、電腦,工作與學習,都是信息化技術普及的結果,由此可見其普遍性和重要性[2]。但是要如何利用信息技進行教學,探索更為高端的信息技術,這成了高校教學的難點。
信息技術雖然與我們息息相關,但是具體更為高層次的信息技術,高中在校生是不了解的。因信息技術的復雜性,想讓高中生一時接受很多信息技術相關的學習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信息技術專業性過于強大。如何讓學生通過靈活的學習,了解信息技術,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目的。
二、“走進人工智能”信息技術探究主題教學設計
(一)人工智能定義及意義
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中一個重要分支,研究計算機,對其開發、延伸、擴展人類的智能理論,將這樣的技術和方法進行實際應用[3]。這是一系列類似于人智能研發的實踐結果,最后生產出一種能以人類智能相似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人工智能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過程進行模擬,輸入相關數據,進而讓研究出來的機器人能更好的為人類服務,替代過于繁瑣、復雜和精密的人類技術操作,讓人工智能機器來更高效、高質量完成。
可以說,人工智能是一門極其復雜且富有挑戰性的科學。除此之外,也是具備實際應用性極強的一門學科。利用人工智能,可以為人類的工作生產帶來更大的效益和便捷。
(二)“走進人工智能”教學設計
人工智能作為新興學科,它是一個朝陽學科,有待發展與進一步提高,可提升空間大[4]。對于沒有步入高校,確定所學專業之前的高校生來說,接觸新生事物,了解現代科技發展,對于他們來說有著重大的意義。有關于人工智能方面的教學,可以激發高中生對于人工智能的興趣,讓高中生更了解人工智能,更了解時代發展的動向。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起一個主導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逐步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氛圍,進一步對學生進行詳細地講解。講解的過程中,應該先講解人工智能發展情況,及現如今發展形勢,人工智能應運而生的原因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在教學工作中,對人工智能進行簡單講解后,還應該就人工智能現如今發展狀況進行進一步分析。進一步提出問題,讓學生對人工智能進行設想,假設,激發高中生對于人工智能的興趣,為學生步入大學接觸信息化校園夯實基礎。除此之外,可以激發高中生對于科學的興趣,讓學生利用現有的知識在人工智能學習的范圍內活學活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每個人對待科學有著不同的理念和想法,每個高中生對于人工智能也有著不同的設想和理解。因此,在教學工作當中,除了教師的講解,應該讓學生在學習期間自由發揮,假設問題再嘗試實際解決。
三、結束語
我國人工智能方面有待發展,而發展的前提將是不斷地普及,發掘該專業學科方面的人才,培養這類人才,從而達到科學發展的目的。人工智能涉及如何表達知識,如何獲取知識及使用知識。因此,“走進人工智能”這樣的教學,對于高中生來說勢在必行。如古人所說,少年強則國強。只有高中生這些即將進入大學學習的人才不斷開拓眼界,才可以到達科技發展和學生進步的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馬云霞,秦健,白珍.基于創客教育的創客課程教學設計研究——以人工智能實驗“塑料(PVC)機械猴”制作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2):12-15.
[2]唐兆波.以《我,機器人》為例,淺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對于人工智能的影響[J].數字通信世界,2017(12).
[3]李飛.淺析初中信息技術的創新育人——以機器人教學與信息技術教學融合為例[J].知識文庫,2016(16).
[4]張寶飛.智慧校園背景下的區域教育云平臺建設實踐——以南京教育云平臺建設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9).
(作者單位:常州市西夏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