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越 賈瓊
摘 要:校企聯合培養越來越成為我國研究生培養的主流模式。聯合培養作為新生事物,具體的培養機制、操作形式尚在探索中。本文分析聯合培養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聯合培養應從提高認識,加強平臺建設、導師隊伍建設,多渠道經費保障,完善機制,強化成果轉化等方向探索。
關鍵詞:聯合培養;研究生教育;實踐探索
一、聯合培養藝術類研究生的重要意義
藝術實踐與藝術體驗是藝術類研究生重要且有效的實踐教學環節,能幫助藝類研究生在動手設計和創作實踐過程中逐漸培養感知能力、認知能力和創新思維,使藝術類研究生在感性認識和體驗之中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創新能力。
校企聯合培養是學校與企業、行業、社會組織等共同建立的加強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方式,企業是研究生進行藝術實踐與體驗的主要場所,是開展創新教育的重要載體。廣泛吸納社會優質資源,實現產、學、研的良性互動,是加強藝術類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增強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保證,也是服務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雙贏”合作方式,越來越受到社會、高校的重視和推廣。
二、聯合培養藝術類研究生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研究認為,國內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同,但在實踐中也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有:(1)沒有形成聯合培養氛圍。認識層面,參與聯合培養的部分高校及企業領導重視不夠,使得具體執行部門,難以把握尺度,在人財物資源配置方面不到位。(2)機制不完善。當前大多數聯合培養平臺的合作機制不健全,有的靠前期科研合作基礎、有的靠校企領導的情面、有的靠單方面的要求而形成的聯合培養關系,管理及指導熱情難以持續。在經費投入方面,缺乏保障長效運行的投入機制;在成果分配方面,沒有形成人才、科研、專利、論文等成果的合理分享機制;在資源及信息方面,沒有形成完善的資源信息共享機制;在管理方面,沒有形成完善的評估淘汰機制。(3)管理制度缺失。聯合培養的有效性需要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來保障,但目前制度保障缺失比較嚴重。(4)操作層面聯合性不高。校企制度對接不夠,導致校企管理有兩套制度。
三、對策建議
(1)面向藝術類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穩步推進校企聯合研究平臺建設,不斷優化產學研合作環境;發展集群式的產學研戰略聯盟,努力成為藝術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與提升的“創新源”和“孵化器”;堅持校企聯合培養創新人才,為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2)完善多渠道經費投入機制。建議地方政府設立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專項經費,對通過省市認定的工作站或優秀項目給予經費支持,進一步降低企業技術投入的風險,提高企業、學校對這一平臺建設的積極性。建議地方科技計劃項目立項時優先照顧研究生工作站申報的項目。
(3)加強企業導師隊伍建設。研究生學校導師、企業導師是校企聯合培養的具體執行者,是相關機制和制度的最終落實的重要環節。一個好的制度設計必須有堅強的執行者才能體現其優越性,其中導師是成效優劣的關鍵。“雙導師制”是指由兩方的導師培養,一起指導研究生。高校的導師負責培養研究生的理論研究能力,為其論文創作、學術研究提供指導;企業導師則負責培養研究生的實踐工作能力,對其工作提供指導。企校雙方的導師分別負責研究生的學術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共同為培育出優秀研究生而努力。學校每年可在相關企業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員中遴選、選聘為企業研究生導師。同時要加強企業導師的培訓,校企聯合培養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企業導師應把指導研究生作為本職工作之一,另外學校也應落實企業導師的待遇。
(4)加強制度的完善和落實制度保障。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應在實踐中重視機制建設,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并抓好制度的落實。建立項目化管理的流程、合約管理的考核機制、多渠道經費投入機制、技術保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機制。
(4)加強高校成果轉化服務能力。聯合培養的成果的轉化需要高校和企業技術人員有效地合作,快速、高效地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四、結語
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加強了實踐性環節和創新性互動環節,活躍教學學習氛圍。在新型教學模式的基礎下,培養出的藝術類研究生在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有著顯著的提升。充分利用校企聯合方式,解決藝術類研究生在教學培養中存在的實踐性、創新性等方面的不足。對于提高藝術類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為各大高校藝術類研究生培養提供了價值參考,輻射各大高校藝術類研究生的培養。并能給予學生更多選擇就業的機會,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對于企業而言,它有利于高質量人才的引進。因此不僅可以滿足高校與企業的需求,還能保證學生的利益,最終實現“三贏”。
項目:沈陽建筑大學2016年研究生教改項目《協同創新與聯合培養在藝術類研究生教育創新中的研究》
作者簡介
周越,1969.6,女,籍貫遼寧沈陽,博士研究生學歷,沈陽建筑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動畫及數字媒體。
(作者單位:沈陽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