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冠
摘 要:根據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為縮小地區間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差異,從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選取14個適當的指標構建了反映各市區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并根據2016年江蘇省統計年鑒中江蘇省13個區市的數據對江蘇省經濟進行實證分析,對各主成分和綜合因子進行得分排名,構建一個反映地區綜合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模型。通過對模型的分析,得出各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原因,從而為江蘇各區市未來的經濟均衡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江蘇;主成分分析;綜合經濟;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23-0047-02
一、經濟差異研究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十九大報告中也提到,對于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大任務之一就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以看出,我國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關注到了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改變了以往單純的以整體生產總值增長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方法,更加注重地區間經濟均衡發展。
本文是在十九大所提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大背景下所開展的實證分析,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且數據新。十九大報告后,對于經濟差異研究較少,在新時代新要求下,本文應該利用最新數據,重新衡量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
二、江蘇省各市區經濟綜合發展水平評價體系構建
(一)評價指標的選取
因為經濟發展受到科技、制度、文化、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本文從經濟建設、社會建設(人民生活)、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四大板塊切入,從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多角度對指標進行選取,構建一個多指標評價體系。其中各指標所代表的含義如下:
經濟發展水平:X1—生產總值(億元),X2—工業總產值(億元),X3—固定資產投資額(億元),X4—進出口總額(億美元),X5—房地產開發投資(億元);社會發展水平,即人民生活水平:X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X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X8—城鎮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元),X9—公路里程(公里);文化發展水平:X10—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萬人),X11—公共圖書館個數(個),X12—衛生機構數(個);生態建設水平:X1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X14—全社會用電量(億千瓦小時)。
(二)模型構建
設原有變量數為p,指標為χ1,χ2,…,χP,每個變量經標準化處理后均值為0,標準差為1,這些指標變量可形成一個數據矩陣,相當于收集到的原始數據。用數據矩陣的p個向量X1,X2,…,XP作線性組合,建立模型F=AX+ε,忽略ε,即有:
F1=a11x1+a12x2+……+a1pxp
F2=a21x1+a22x2+……+a2pxp
……
FP=ap1x1+ap2x2+……+appxp
該模型被稱為主成分分析模型。
三、江蘇省各市區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實證分析
運用spss19.0對江蘇省13個市區的14項指標原始數據分析,前三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90.03%,即這三個主成分共同解釋了90.030%的方差,包含了所有變量的大部分信息。從碎石圖(圖1)的分析來看,第一個因子的特征值為61.178%,對原有變量解釋的貢獻最大,從第四個因子起,特征根均小于1,所以提取前三個因子為主成分。
為區別因子載荷系數,增強因子解釋性,本文接著采用因子旋轉方法加大因子載荷系數之間的差別,使結果更具有可解釋性。結果顯示,X1—X8,X14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較大的載荷系數。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生產、工業、房地產、社會消費總額等狀況,可以將其概括為經濟發展水平因子;X9—X12在第二主成分上系數較大,可以將其概括為基礎設施建設因子;而第三主成分在X13上系數最大,且只有一個指標,可以將其命名為生態環境因子。
在確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以后,可以建立主成分模型,即:
F1=0.116X1+0.106X2+0.107X3+……+0.109X14
F2=-0.027X1+0.007X2+0.067X3+……-0.028X14
F3=-0.034X1-0.214X2+0.186X3+……-0.238X14
根據SPSS統計軟件所得出的主成分因子得分,以各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進行計算,得出綜合排名如表2所示。
四、結果分析
從因子排名情況來看,江蘇省14個省市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大概分為以下四類:(1)經濟綜合發展水平高的城市:南京市、蘇州市。南京市以絕對優勢領先,說明南京市的經濟實力在所有市區之中最好、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蘇州市的第三因子得分為負,說明其環境保護方面不是很完善。(2)經濟綜合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無錫市、南通市、徐州市。從因子綜合排名和GDP排名來看,這三個城市的綜合發展較為均衡。蘇南城市還需要在科教文衛方面進一步加強,重視經濟的綜合發展。(3)經濟綜合發展水平中等的城市:揚州市、常州市、鎮江市、鹽城市、淮安市。揚州市、淮安市可以著力打造產業集群,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促進“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常州市、鎮江市的相對發展劣勢在于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兩個城市的發展需要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產業的擴張。(4)經濟綜合發展水平低的城市:泰州市、宿遷市、連云港市。這三個城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的縣和區之間地理環境差異較大,外向型經濟發展緩慢,中小企業居多,缺少地方龍頭企業,要注重促進區域間的聯合,縮小因地理環境帶來的差異。
五、建議及總結
對蘇北蘇中地區來說,取長補短,注重各個市區的協調發展尤為關鍵。要想改善各市區間的發展不平衡狀況,必須從實際出發,利用好蘇南豐厚的經濟基礎,實現先富帶后富,將蘇南的先進技術及部分龍頭企業引入到蘇中及蘇北這些經濟基礎薄弱的城市來。對蘇南地區來說,首先要發揮好“領頭羊”的帶動作用。作為先發展的城市,要發揮自身的經濟輻射作用,將技術和資源擴散至經濟薄弱地區,實現共同富裕。其次,自身在保持經濟領先發展的同時,要注重科教文衛的協調發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發展綠色金融,保障人民生活安居樂業。
參考文獻:
[1] 覃成林.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2-5.
[2] 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3] 全海娟.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7.
[4] 章奇.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J].管理世界,2001,(1).
[5] 林毅夫,劉培林.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與地區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3,(3).
[6] 李建麗,趙占彪.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因子分析[J].學術縱橫,2008,(5):124-125.
[7] 張純記.中國省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動態綜合評價[J].工業技術經濟,2010,7(29):80-83.
[8] 李答民.區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8,(5):28-32.
[責任編輯 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