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燕
摘 要: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微課具有時間短、容量小、可反復看等優點,其表現形式極為豐富,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受到教師的關注和重視。結合小學科學教學實際,對微課的應用進行研究,就巧用微課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進行闡述分析。
關鍵詞:微課;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隨著無線網絡技術、移動終端的快速發展,短小、高效的微課為小學科學學習打開了新的視野。面對全新的教育改革形勢,要提高科學課堂教學質量,必須充分研讀教材,整合微課教學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巧用微課,課前預習
有效的課前預習是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方面,而微課是課前預習的好幫手。教師應仔細研讀教材,提前編制好預習指導綱要,制作成微課,學生利用微課進行課前預習,對于預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整理、記錄,然后帶著問題進入課堂中與師生進行交流和探索,最終解決疑問。如此的學習方法十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五下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這個單元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非常抽象,之前的傳統教學課堂上老師講解了半天,學生都一知半解,運用微課教學后,課前老師將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相對運動的相關知識等制作成微課預習指導材料并發布在班級平臺上,學生利用微課進行自學,因為有了課前的預習,學生對于這一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課堂效率顯著提高。
二、巧用微課,突破重難點
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它包含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地球與環境等幾大領域,知識內容涉及面廣、知識點多。在實際教學中,有些科學知識理解難度較大,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理解水平有限,根本無法深入理解科學知識的具體內涵,學生常處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這時教師可以將一些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制作成微課,把抽象的科學知識通過一種更直觀、生動化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保證教學的有效開展。例如:在學習“溶解”這一節時,對于物質的溶解過程,對于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一時難以準確理解。于是,我就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微課視頻,視頻內容是鹽在水中的變化過程,鹽的顆粒大小在視頻中得以放大,將大顆粒—小顆粒—微粒—化在水中的溶解過程直觀形象地呈現在了學生面前,由于視頻能反復播放,對這一過程我讓學生進行了反復觀看,學生就以直觀生動的方式了解了溶解的過程,實現了對這一知識點的準確、深入理解,實現了高效課堂。
三、巧用微課,直觀演示
科學探究是科學課程重要的學習方法,小學科學探究以實驗為主,它包括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對于剛剛接觸科學實驗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儀器進行測量活動,是科學實驗的難點。如使用太陽高度測試儀、顯微鏡等方法,操作過程都較復雜,微課的運用,可以讓我們輕松地解決實驗教學這一難點問題。教師利用課下時間提前制作演示實驗的微課,如《用顯微鏡觀察物體》《太陽高度測試儀的使用》等,在微課中詳細介紹了顯微鏡等儀器刻度的認識、讀數的方法及種類等,并配有操作演示視頻、操作步驟文字說明、提示操作等。通過微課堂展示,學生能清晰又直觀地觀看實驗器材的操作。
四、巧用微課,拓展延伸
小學科學中一些重要的內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學生經歷較長的認識過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鼓勵學生把科學實驗、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外,拓展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引領學生將課本中的科學實驗探究活動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探究實驗過程中經歷思考、觀察、嘗試、實踐、調整、再實踐的過程,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勇于開拓、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豐富學生科學知識、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同時教材上也有一些實驗耗時長,課堂實驗教學時間不夠,無法進行實驗,需要學生課外長時間進行的探究實驗。如:面包發霉條件的實驗、蠶的生長變化等實驗都需要學生在課外完成。但是很多課外實驗沒有教師的及時引導,小學生由于知識、水平技能等的限制,遇到問題就無法深入研究下去,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指導學生完成課外小實驗或小制作,也可以利用微課來展示學生的實驗成果,讓課外實驗有效地開展。例如,在指導學生完成“用各種材料制作放大鏡”的課外制作中,我制作了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微課,指導學生較好地完成了制作,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當前,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模式在教育領域已嶄露頭角,將科學課堂同微課教學整合起來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在開展小學科學課堂的過程中,應把握好科學教學目標和任務,從不同的角度入手,靈活運用微課教學手段,突破教材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溫勝冬.微課教學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應用探究[J].考試周刊,2016(68).
[2]丁紅昌,李學文.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小學電教,2017(4).
[3]李紹華.試論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