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芳
摘 要:計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得最多的數學技能,計算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計算比較枯燥,很多孩子不喜歡計算。要提高計算教學的效率,關鍵是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可以在計算教學中引入游戲、競賽,創設情境,操作學具等利用多種手段培養低年級學生計算的興趣,使計算教學更加科學有效。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計算;興趣
計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得最多的數學技能,計算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整個小學階段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但是計算比較枯燥乏味,很多孩子不喜歡計算。如何處理計算的重要性和學生不喜歡計算之間的矛盾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興趣的重要性。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畏難情緒和困難,學生學習起來會感到其樂無窮。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中,這樣我們的教學也將事半功倍。
一、在游戲中培養計算興趣
喜歡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小朋友都有一顆喜歡玩游戲的心,游戲是他們學習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計算比較枯燥,單純地計算很沉悶,學生沒積極性。把游戲和計算教學結合起來,賦予計算趣味性,讓學生在數學計算課堂中體驗到游戲的樂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計算的興趣,給他們良好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樂學,從而提高計算教學效率。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10的減法練習課”,設計猜一猜游戲導入。在課的開始,教師說:“同學們,我們玩一個游戲好嗎?”一句話引起了所有同學們的興趣。師把手放在后面:“我一共有10支筆,左手拿了1支,右手有幾支?”生:“9支。”師出示右手,學生猜對,非常興奮,繼續往下猜……由于有了游戲的導入,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油然而生,真正做到在玩中學。
二、在競賽中培養計算興趣
計算單調乏味,采用比賽的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小學生好勝心強,教師在計算教學中開展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通過競賽活動,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達到準確快速地計算的目的,提高了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在競賽中,教師的表揚和獎勵,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學生學習起來更有興趣。
如教學“8加幾的練習課”,有些孩子有畏難情緒,對計算提不起興趣,同時做一道題,有些同學已經做完,有些同學還在第一小題徘徊,計算速度差距很大。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用競賽的形式進行教學:四組同學進行比賽,計算正確而且快的小組就獎勵紅旗,最后哪組的紅旗多就為贏。為了集體的榮譽,學生積極參與,情緒高漲,再也沒有人不愿意動筆計算了。同學們在緊張而快樂中鞏固了8加幾的計算,計算準確率高了、速度快了,提高了計算能力。
三、利用學具培養計算興趣
數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抽象難懂,而低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很多知識單靠教師口頭表述,學生難以理解。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操作開始的,他們的智慧來源于對客體的操作活動,特別是兒童雙手操作的精細動作,能有效地促進其大腦的發展。在進行計算教學時,把動手操作,思維活動,語言訓練結合起來,讓學生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如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可以讓學生邊擺小棒邊說自己的計算過程:先擺8根小棒,再擺7根小棒,邊擺邊說:“看到8,想到2,把7分成2和5,8+2=10,10+5=15,所以8+7=15。”通過動手操作和語言的結合,學生根據自己的活動過程,把思維過程完整地表述出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習計算的興趣。
四、在情境中培養計算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為生活服務是數學學習的最終歸宿。數學計算只有應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計算的應用價值,才有助于他們理解數學、熱愛數學,才能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并學會用數學知識來為自己的生活服務。計算教學如果能聯系實際創設恰當的情境,可以使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直觀化、具體化、簡單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的“加減混合”,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理解加減混合式題的意義和計算順序。創設情境,屏幕上動態出現湖里原來有4只天鵝,后來飛來3只,又飛走2只天鵝的情境。指名描述場景,思考怎樣列式?列式:4+3-2。啟發學生思考:每個數字代表什么意義?根據情境中天鵝只數的變化過程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由于創設了情境,賦予了計算實際的意義,學生很感興趣,對先算加法再算減法理解得很到位,教師適時總結只有加減法從左往右計算就順理成章了。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在計算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提高學生計算的積極性,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魏鳳云.淺談自主高效課堂的創建與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
[2]虞駿.動動手,學數學[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