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語文學習進入系統化,開始啟蒙與基礎奠定的關鍵階段,此時的教學不僅要給予學生基礎的知識,也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授學生以漁。縱觀小學語文課堂,習慣的養成要符合語文學習的特點,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包括自主閱讀能力、字詞學習積累能力、合作學習能力、運用工具學習能力等。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習慣;自主學習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語言學科,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能為日后的進一步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是各學科學習發展的重要環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關注到學生的能力培養,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展,推進學生的全面成長。本文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結合教學實踐,從幾個方面探尋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閱讀不僅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關注并培養學生自主的閱讀能力,能夠為學生成長奠定扎實的能力基礎。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能夠更多地關注到學生的成長,關注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利于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作為其基礎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大綱已經為學生明確規定了閱讀量,但是很多學生卻并不能達到。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需要幫助學生養成持續閱讀的習慣,與家長溝通,幫助學生養成每天晚上閱讀1個小時的習慣,并且號召家長一起為孩子創設和諧的閱讀環境。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實現課上課下的聯動,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留白,鼓勵學生通過課下的進一步閱讀去獲取更多的內容,借此鼓勵學生閱讀名著。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還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在閱讀中遇到好的字詞積累下來,隨著年級的升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記錄下自己閱讀的感悟等,只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才是有效的。
二、培養學生字詞學習能力
字詞學習是小學學習的重要內容,但是事實上漢字的學習與閱讀一樣,都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可能通過幾年的學習或者是短期的記憶而一勞永逸,學生可能會遇到陌生的字詞,或者是已經認識的字詞的不同組合、巧妙運用等,在這些情況下,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兩方面著手:其一,把握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扎實學習基礎的字詞,豐富課堂教學,使字詞學習不再是單調的機械抄寫,而是更為豐富的課堂體驗,展現語文學科的人文特性,帶學生體驗字詞中蘊藏的美好;其二,培養學生的字詞學習能力,其中較為基礎的就是字典的運用與查找能力。學習靈活運用字典的能力,這既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項必備技能,也是學生需要養成的一種習慣。許多小學教師會安排學生人手一本字典,但是學生真正能夠掌握的往往是拼音查字法、筆畫查字法,甚至對于難檢字表都很模糊。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手中有字典,也要幫助學生養成用字典的習慣,偶爾為學生留白,對于一些課標中僅要求認識的字詞,可以交由學生自己查找學習,給學生熟悉字典的機會。鼓勵學生建立生詞本,將自己日常閱讀中積累下來的生字、詞等記錄下來,每周作為檢查,使其逐漸養成習慣[1]。
三、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能力
除了前文提到的養成閱讀習慣、字詞積累習慣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形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及能力。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于,它蘊含著的是傳承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代表的是我們民族的整體素養。但同時也是融入民族血脈中的,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能體現出應有的文化素養來。將語文學習融入生活中,就是要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語文,老年人講的俗語,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春節貼的對聯、說的吉祥話,這些都是語文,在點滴積累中促成語文的積累。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語文能力,既符合語文學科要求,也是一種補充——語文包含了書面語和口語,課堂教學側重于書面語,而口語積累需要學生在課下下工夫[2]。
四、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符合當前的新課標精神,也符合學生的客觀學習需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主動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機會,嘗試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推動教學,交給學生更多的主動權。在一些課文的學習過程中,交由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也可以嘗試由學生去搜集一些資料,進行課堂的補充。幫助學生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遇到難題時能夠更為積極地去探索[3]。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奠基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能夠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需要教師足夠重視,給予學生本身更多的關注,全面推進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楊麗.小學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策略芻議[J].知識窗(教師版),2014,16(6):65.
[2]周爾芳.芻議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J].學周刊,2011,17(5):148.
[3]曾慧.芻議小學階段應培養的語文學習習慣[J].學園,2013,35(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