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摘 要:在規范辦學行為、縮短學生在校時間、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大背景下,如何讓學生學得更多,學得更輕松,有效地促進他們身心全面發展,是新課程當前課堂教學所亟待解決的問題。充分的課前準備,清晰的教學思路,濃厚的學習興趣,融洽的師生關系,民主、自由、安全的課堂環境是增強小學語文課堂效果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
課堂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的主陣地,其教學效率的高低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有效教學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前精心準備,確定有效教學方法
“書不讀熟不開講。”楊再隋教授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讀出形——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所描繪的形象;讀出情——讀出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讀出神——讀出語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教學前的準備工作能確定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開展起很大的作用,也是評判一節課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這里所說的課前準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課前準備,教師要以身作則,不以教參為標準,將個人的課前朗讀進行到底,掌握第一手資料,將心比心,備課文的同時也要備學生,將自己的感受連同教參的提示作對比,做到精心鉆研教材、準確把握學情、研究教法學法;二是學生的課前準備,即預習(預習中做到明確學習目標、掌握預習方法、豐富課外知識,并讀熟文本,做到讀出形、情、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高效率,就是這兩者密切結合的產物。
二、理清教學思路,創造有效教學條件
清晰的教學思路是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首要特點,即在教師的講授下學生能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所教的知識、能力等。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教師的講解要有利于學生獲得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有利于學生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其次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的思維取代學生的思維、以教師的探究取代學生的探究的錯誤理念,把思維過程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有機統一,為實現小學課堂的有效教學創造條件。
三、激發學習興趣,創設有效教學途徑
創設有趣的語文教學情境,將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是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恰當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和語調的變化等輔助工具對小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開展會起錦上添花的作用。有趣的教學情境最有益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師要善于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創設有趣、新穎的教學情境以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熱愛與憧憬。設計層次不同的問題,并在課堂提問中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滿足他們的某種成就,使他們對教學內容更感興趣。
四、融洽師生關系,彰顯有效教學特色
小學教師作為小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其一言一行對小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所以教師包容和愛護每一位學生對小學課堂有效教學是至關重要的,同時,教師主動與學生交談、期待和贊賞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不僅可以加深師生之間的關系,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些因素對小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開展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小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特色,對小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開展將起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教師首先要愛學生,與他們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其次要了解學生,主動與學生交朋友,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了解學生間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然后要與學生溝通,師生間進行平等的對話,從對話中了解學生,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最后與學生合作,與學生一起制定課堂規則也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優化課堂環境,夯實有效教學基礎
創建讓小學生自己對語文學習負責的課堂學習環境,即新課改提倡的自主學習,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扮演小學生學習時的幫助者的角色,這是新環境下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特色和亮點。教師通過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氣氛保證全體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理解并掌握教學內容,這種安全的心理狀態為有效教學的開展奠定了精神基礎。同時,民主、自由的課堂討論環境,有助于每位學生以熱情主動的態度參與課堂討論過程,這種自由的心理狀態是保證有效教學完成的重要因素。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她)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因此,教師不僅要重視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物理環境,如:室內溫度適宜、光線明暗程度適中,桌椅高度合適、擺放合理,教室布置合理等。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教學思想,讓學生始終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理環境,如:讓學生有較高的心理安全感、歸屬感,師生處于一種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滿人性關懷的課堂教學中,為保證有效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