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禮貌原則是語用學中重要的一部分,為分析文學作品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向。《孔乙己》作為一部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是魯迅先生向時代吶喊的代表作。以語用學的眼光重新審視這部作品會發現,無論在人物形象的構架方面還是中心思想的表達方面都與禮貌原則息息相關。本篇文章將從禮貌原則的六條準則,即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同情準則入手,分析禮貌原則在文章人物性格刻畫和中心思想表達上所到起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孔乙己》;禮貌原則;禮貌準則
作者簡介:姜亞飛(1993.7-),女,漢,山東長島人,碩士,研究方向:壯侗語族語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4-0-01
《孔乙己》作為魯迅先生的代表作為廣大讀者所耳熟能詳,文章以小見大,借生活在封建社會里的一個精神上迂腐麻木、生活上窮困潦倒的小人物“孔乙己”的悲慘一生來批判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毒害和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雖然不斷涌現出很多對這篇短篇小說進行剖析的作品,但是學者對這篇文章的鑒賞點大多立足于文學視角的藝術特色,語用學分析甚少。禮貌是一種語用現象,禮貌原則是以說話人為中心的一種社會學的原則,廣泛應用于目前語用學研究之中。本文將以《孔乙己》中的篇章話語為語料,具體闡釋語用學中的經典禮貌原則在小說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建構以及主題思想的表達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這將提升禮貌原則的實際運用性,對語用學研究具有一定意義。同時,禮貌原則為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建構提供了新的視角,有助于我們更深入、更細致地了解作品的特點。
1、得體準則
馮廣藝將其釋為“最小限度地使別人受損;最大限度地使別人得益”。這是說在交際時,說話人一方交際的目的并不在于讓自身獲利,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讓交際雙方都滿意,或者可以說期望將益處最大限度的照顧到受話人,使其得益最大化。文章中有一段眾人議論孔乙己的描寫,會話人毫不含蓄的在眾人面前斥責孔乙己“總仍舊是偷”,評價孔乙己“發昏”、“敢偷到丁舉人家里去了”,多次以戲謔的語氣重復孔乙己被打折了腿,以旁觀者的語氣發出“誰曉得”的結論,這與得體原則大相違背并使其達到了相反效果。作者在文章中如此大費周章構建了違反禮貌原則的情景是出于深化中心思想的特殊目的,即從眾人嘲笑、愚弄的行為中力求深刻逼真的刻畫人物形象以達到諷刺人與人之間關系麻木、封建社會對人毒害之深的效果,因此文章中的這些違反常規的不禮貌言語行為是十分必要的。
2、慷慨準則
馮廣藝將其釋為“最小限度的地使自己得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損”。他認為慷慨原則和得體原則具有異曲同工之處,將舍己為人作為美德,具有內在聯系性。文章中,寫到了孔乙己給鄰居的小孩子們分豆子的場景,小孩子們來茶館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孔乙己便給他們一人一顆豆子,可是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作為難過河的泥菩薩,仍然愿意在自己不富裕時給孩子們分豆子并能做到言辭和善,這時的他遵守了交際時的慷慨準則,這一準則的遵守體現了孔乙己本性的善良,與人物最終的命運實則為對比,控訴時代的殘酷和對讀書人的壓榨。
3、贊譽準則
馮廣藝將其釋為“最小限度的地貶低別人,最大限度地贊譽別人”。他認為這條準則可以概括為“抑己揚人”,與心理息息相關。一般情況下,人樂意被稱贊,會話過程也會相對愉悅,被貶低或被批評會使會話則達不到相應的回饋,氣氛也會尷尬。酒客問“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當孔乙己暗示自己會的時候,酒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致使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而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在這段描寫中,酒客們很明顯的在會話過程中違反了贊譽準則,諷刺孔乙己整天穿長衫以讀書人自居卻連秀才的功名也沒有考到。當受話人孔乙己被捉弄之后,酒客們仍然未對其違反贊譽準則的行為停止反而從更深的程度上進行嘲笑,與禮貌原則進一步背道而馳,反而更加烘托了孔乙己受人欺負,滿腹舊知識根本毫無用處,甚至被所崇拜的科舉制度所拋棄的處境。
孔乙己的“禮貌”行為實際上從側面表現了這個人物形象的悲哀,他以“讀書人”的身份自居,是穿長衫喝酒唯一的一個人,說話語調和內容追求含蓄,處處都體現了他對禮貌原則的遵守,然而他連最起碼的生存能力都令人質疑,活在被統治者所構建的封建社會里執一己之見,將其迂腐頑固、墨守成規的人物身份暴露無遺。其他人物形象的“不禮貌”行為真實地反映了孔乙己實際社會地位之低,而孔乙己卻渾然不知,二者起到了鮮明的對比效果。禮貌原則在話語分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語用學研究有著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其“禮貌”行為和“不禮貌行為”實則復雜,需要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值得在不同語篇材料中詳細探究。從文學鑒賞方面看,禮貌原則運用到文學作品的鑒賞中更為其開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夏中華.語用學的發展與現狀[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28-130.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211-228.
[3]馮廣藝.語用原則論[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146.
[4]叢日珍,閆玉濤.禮貌原則之語用分析[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