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星
摘 要:數學的學習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數學又需要很強的邏輯性,因此,學習起來困難度大大提升。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師應該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體驗到圖形的重要用處,強化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
關鍵詞:幾何直觀能力;小學數學;培養方法
我們一直提倡在數學的教學中要強化數形結合的應用,幾何直觀就是數形結合的具體體現,它不僅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的本質,就長遠的目標來看,幾何直觀也為學生在未來的幾何學習打下堅固的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探究有效的方法。
一、培養學生幾何直觀能力的重要意義
關于幾何直觀,我們可以理解為在教學與學習中能夠利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的圖形進行思考。這一說法僅僅涉及簡單的一小部分,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的培養有所忽略,有的教師沒有形成幾何直觀的意識,甚至有的教師覺得幾何直觀根本沒有實質性的作用,還有的教師僅僅利用幾何直觀處理教學內容,將其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并沒有將其當作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來看待。新課標中指出:幾何直觀主要利用圖形描述和分析問題。借助幾何直觀可以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明了化,有助于探索解決問題,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數學,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著名數學家曹培英說過:幾何直觀一方面是數學抽象的基礎與數學認知的有力支撐;另一方面也是數學抽象的重要內涵與數學認識的深化。因此,幾何直觀能力在小學階段就需要有意識地培養。
二、幾何直觀能力的培養方法
1.直觀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圖形的作用
小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認知需要一個過程,此階段,教師在引入圖形概念時,需要先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入手,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圖形在他們身邊的作用,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例如,在北師大版一年級“有幾支鉛筆”的學習中,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學習加法,了解加法,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學會計算5以內的加法。在這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加法的計算,我首先出題:張佳有2支鉛筆,小雅有3支鉛筆,他們兩個一共有幾只鉛筆?設置好題目后,我讓學生首先畫出2支鉛筆,然后再將小雅的3支鉛筆畫上,讓他們自己觀察,一共有幾支鉛筆,這時候學生很容易通過鉛筆圖形得出結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利用學生所熟悉的鉛筆圖形創設情境,喚醒學生的現有經驗,讓學生通過畫圖操作,逐步體會到加法的實際意義,并慢慢學會列出不同算式。在這種直觀的畫圖學習中,學生逐漸感受到圖形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2.通過數形結合,培養學生幾何直觀能力
之前說過,幾何直觀是數形結合的具體體現,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有許多數學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同時,這些概念具備一定的幾何意義,這時候,數學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直觀的幾何圖形相結合,讓學生利用幾何直觀更容易理解。例如,以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學習為例:在學習3×4=?這個題目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多種類型的加減法算式求出結果,學生通過計算得出答案,然后,根據題設,用不同的道具再描述這個算式,如三個粉筆為一組,排成四組,這時候就能夠得出3×4=12。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習數學時,采用數形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乘法概念的理解,同時,還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延伸,誘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發散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為學生更進一步進行數學學習打下堅固的基礎。
三、在數學實踐中強化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
眾所周知,在教學中,實踐的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教學中,良好的實踐環節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便于學生形成長期有效記憶,反之,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還會誤導學生,使其產生錯誤的認知,讓學生混淆知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實踐,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進行實踐操作和想象訓練,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培養幾何直觀的意識,達到提升幾何直觀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授“圖形的變換”內容時,讓學生充分觀察教材中圖形的變換規律,然后,教師為其提供相關的圖形紙片,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七巧板上平移圖形或者旋轉圖形,運用手上的道具擺出不同類型的圖形,這樣的做法,在實踐操作的同時強化了學生幾何直觀意識與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有意識地利用幾何圖形解決難題提供了可能。
總之,幾何直觀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學生學習的整個階段,尤其是小學時期,是學生各種智力開發的關鍵時期,通過對學生幾何直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形成數學思考意識和方法,促進學生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偉星,顧曉華.培養幾何直觀能力的教學思考[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1(6).
[2]楊曉榮.重視培養幾何直觀能力[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