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高郵被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市,這既是對本市推進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現有工作基礎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本市進一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社區教育能否滿足社區居民的教育訴求,社區教育課程能否滿足社區居民個性化、多樣化和品質化學習的需要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社區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決定了社區教育發展的質量與速度,體現了社區教育發展促進我國城鎮化進程的能力與責任。
(1)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新市民數量增加,社區教育應滿足他們的教育訴求。社區教育課程應著眼于解決社區當下面臨的問題,以滿足社區居民當前的需要為原則來設計。國家搞城鎮化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讓農民轉變戶籍,而是希望城鎮化形成的新市民真正地融入城市,在經濟、文化、心理、技術等方面逐漸趕上 原市民,過上和當地原市民基本一致的城市生活,從而實現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向城市型社會的轉型,這才是城鎮化的真正目的。所以為了實現新市民的快速融入,社區教育需要提供諸如身份認同、城市適應、信息素養、文化融入等方面的課程教育。
(2)農村留守農民轉化為職業新農民,社區教育應滿足他們的教育訴求。不同于傳統農民,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把務農作為終身職業。不同從業類型職業農民培訓需求差異,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各自的培訓內容和方法也存在的差異,社區需要針對不同的類型設置培訓課程,提供諸如參與型,互動型、示范型、傳導型等多種培訓模式以滿足職業新農民的教育訴求。
(3)新農村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社區教育應滿足他們的教育訴求。無論是新農村建設還是農業現代化,其目的都在發展農村,實現群眾的共同富裕。農業現代化需要科學適宜的農村教育相配合,農業現代化對農村的影響不僅局限于經濟行為的轉變,更包含社會、經濟、空間等農村社區建設的各個方面,必然帶來農民生活環境、精神風貌、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所以社區教育如何為農業現代化服務是一個值得重點關注的課題。
社會良好有序的發展離不來社區教育,社區教育肩負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人才的重任,社區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理應充分體現其服務區域發展的能力,構建層次性課程體系,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
(1)立足鄉鎮社會經濟發展,體現課程建設的層次性。首先依據需要,提升居民人文素養。人文素養需要通過通識教育的培養來進行,通識教育是“人人都必須接受的職業性和專業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內容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能力、態度、價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健全的個人和負責任的公民它的實質是和諧發展的人的培養”。社區教育課程建設需體現人文知識的重要性,通過夯實人文、社科和哲學理論基礎提升居民的人文素養,并為今后的專業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其次,提升居民責任感、使命感。社區教育需要人人參與,人人付出,每一位居民會在參與和付出中體現自身價值,建立起人人參與社會發展的責任意識。最后,提升居民服務能力。居民僅僅有責任感和使命感還不夠,參與社區活動,為社區發展貢獻力量還需要過硬的本領。
(2)立足鄉鎮社區資源,課程體系保持動態更新。社區教育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是其最重要的功能,所以隨著社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社區教育課程理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變化而不斷變化,以便保持其應有的適切性。社區教育肩負重大使命,需要不斷奮力向前,努力盡快構建起動態化教學機制、打造動態化教學過程、增加社區教學交互的頻率,這是社區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社區教學的動態化,交互性體現著社區的教學管理、資源管理及評價機制,這要求社區立足自身資源,努力實現資源的合建共享,在合建共享中不斷更新,在課程更新后積極共享,以此來促進鄉鎮社區的良性發展。
(3)立足鄉鎮優質服務,提升教師教育勝任能力。社區教育課程實施的質量關鍵在教師。社區教育課程內容廣泛,涵蓋的學科眾多,課程體系也很復雜;社區教育的對象異質性大,需求呈現多樣化;這些都對社區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事社區教育的教師必須具有地域文化的認知,前沿發展的視域,終身學習的理念和能力。具有地域文化認知可以推進鄉鎮社區教學資源與社會發展的契合,具有前沿發展的視域可以引導學員更好地適應信息化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和能力才能夠發揮自身最大潛力,也才能夠滿足居民不斷發展的個性化、多樣化和品質化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