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健
摘 要:高中化學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性,但是由于知識繁瑣,且抽象性較強,導致很多學生難以對其產生學習興趣,進而導致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效率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通過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全新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主要探索了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效課堂;高中化學;教學設計
化學學科屬于一門基礎性課程,高中階段的學習內容越來越多,抽象性也更強。由于高中生的思維能力還處于發展提升階段,在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認識、理解或者應用上的問題,所以需要教師通過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去創設學習情境,突破教學重難點,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一、有效利用實驗探究,活躍化學課堂氣氛
化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自然學科,一方面,實驗探究是化學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另一方面,實驗探究是化學學科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傳統高中化學課堂中的實驗都是根據考試大綱按部就班地進行,這種缺乏探索性的化學實驗難以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化學思維的構建。高效化學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提高對實驗作用的認識,切實發揮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價值。實驗探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多媒體演示實驗、學生實驗或者教師演示實驗,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要求選擇適宜的探究形式。關鍵在于,任何一種實驗探究形式都需要教師對學生做好引導,指導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細心觀察,展開思考,透過實驗現象分析化學反應原理,進而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與此同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原電池”教學內容為例,為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實驗,選用稀硫酸為電解質溶液,指導學生連接銅片和鋅片構成一個完整的原電池操作,并且在操作過程中觀察電流表指針的變動情況;再如在研究Na2O2化學性質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吹氣點火、滴水生火等操作性強的小實驗讓學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巧設課堂提問,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
巧妙的提問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都是從感性層面開始的,而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從而對知識的理解上升到理性的層面。以“化學平衡”有關內容教學為例,如何讓學生清晰正確地認識并理解化學平衡的移動,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巧妙的解釋性問題:為什么在冶煉金屬鉀的過程中,在熔融狀態下的金屬鈉能將鉀從鹵化物中輕松地提取出來?教師先拋出一個預設問題,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在一定興趣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思考,再有目的地拋出生成性問題,比如活潑的鈉能把鉀從鹵化物中置換出來嗎?怎樣才能促進反應物向生成物轉變?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反思。
三、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高中化學教材內容很多與生活現象息息相關,對此,教師可以找一些學生熟悉或者有所了解的生活現象,將其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抽象知識變得形象、具體、生動,進而促進學生對知識深入理解。例如,在講解“氮的循環”內容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NO和NO2的有關性質,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多媒體將新疆與青海交界處的“魔鬼谷”圖片展示出來,經常出現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情況的“魔鬼谷”中為什么還有生長良好的農作物呢?當教材知識結合實際問題時,會讓化學知識的抽象度降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點小提示,試著從O的角度進行思考,土壤中有硝酸鹽,空氣中有游離狀態的O,高溫環境下的惰性氣體N2會與O2發生化學反應形成NO2,這就是一種天然化肥,這也是“魔鬼谷”農作物生長狀況良好的因素之一。
四、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夠激活學生思維,激勵學生積極上進。俗話說得好,老師教得好不如學生學得好,高效課堂必然少不了教師對學生的激勵,而恰當的教學評價就具有很好的激勵功能。要想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作用,第一,要把握好評價的時機。第二,要避免片面性評價,在關注學生各方面發展和表現的基礎上再作出全面評價,比如創新精神、學習態度、理解能力、思維過程、解題能力等,既要發現學生的缺點和不足,還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給予充分的肯定。第三,講究評價語言的藝術性。評價語言不可過于直接,要巧妙且富有感染力。第四,評價方式要靈活、多樣,不同的評價方式有著不同的優勢,有機地結合使用才能促進學生化學素養的提升,實現課堂的高效。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有必要做好化學教學策略的改革,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恰當的課堂提問、合理的實驗探究、及時有效的課堂評價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分析問題和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宋戩.優化教學設計,打造化學高效課堂[J].中外交流, 2017(13).
[2]祁愛儒.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中有效問題的設計[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