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課《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為例,同課異構,通過連貫情景的創設,摒棄原本冗長而繁雜的材料堆砌講授模式,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素材貫穿課堂始終,優化教學設計,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激活課堂氛圍,達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連貫情景 同課異構 高中政治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9-0070-02
一、源于生活,引發思考
新課開始,以情景創設巧妙引入,既簡便易行,又容易操作。創設連貫情景是把整個課堂的學習都建立在環環相扣、邏輯緊密的情景的基礎上。我在重構教學設計《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時,以請學生介紹自己最敬佩的人為起點,讓學生一步步走向情景世界。在學生介紹過之后我也向學生們分享我最敬佩的人——屠呦呦。這不僅與學生之間展開了有效的雙向互動,更是順利引出了本堂課情景創設的起點。接著我請學生觀看視頻《屠呦呦對世界的貢獻》,視頻中簡要介紹了屠呦呦生平、瘧疾的危害、青蒿素對人類的貢獻、諾貝爾科學獎對屠呦呦的肯定。在觀看視頻之后我啟發學生思考屠呦呦是如何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過渡出本課題。通過問題探索→情景創設→啟發思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導入新課,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思考,而且能讓學生很快進入探究者的角色。同時,視頻創設的情景材料精煉、播放時間短,能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和提升整節課的學習氛圍,為成功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問題探索,深度剖析
這一環節是教學內容的主體部分,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新知識自主探究學習。主要包括案例探究、情感升華兩個環節。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跟很多老師一樣,喜歡套用“課本理論+案例講解”的模式,往往是一點一例,甚至一點多例,一堂課下來,學生仿佛已淹沒在海量的知識信息中,不僅增加了學生記憶理解的負擔,難以形成對一節課知識結構完整清晰的把握,同時也因為課程中案例過多而導致學生對材料的理解浮于表面、淺嘗輒止。
在教學“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時,我針對該課內容結構的三目“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分別設計了兩個模塊的閱讀探究材料,用問題為線索串聯起全課教學內容。
第一目: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材料一: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治療而獲得諾貝爾獎。1968年,39歲的屠呦呦擔任中藥研究所抗瘧中藥研究項目的組長。屠呦呦在設施簡陋和信息渠道不暢通的條件下,短時間內需要對幾千種中草藥進行篩選。通過翻閱歷代本草醫籍,四處走訪老中醫,甚至連群眾來信都不放過,屠呦呦終于在2000多種中草藥中整理出一張含有640多種草藥、包括青蒿在內的《抗瘧單驗訪集》。
思考:當我們看到屠呦呦忘我工作的身影,思考屠呦呦通過什么途徑創造價值,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設計意圖:通過情景創設促進學生思考探究,讓學生認識到勞動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一方面,屠呦呦在勞動中彰顯和發揮自己的智力、體力、意志和情感;另外一方面,勞動創造美好生活,能促進了屠呦呦的自由全面發展。所以說要在勞動中創造價值。
材料二:青蒿素問世44年來,共使超過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屠呦呦認為,她作為一名中醫工作者,她的追求是:抗瘧、治病。能為國家、人類多做一點事,讓她覺得滿足與快樂。
思考:為什么屠呦呦把為國家和人類多做一點事看作是快樂和幸福的?
設計意圖:結合瘧疾危害的背景,讓學生認識到屠呦呦付出心血和勞動,攻克了瘧疾難題,滿足了社會需要,獲得了成就感。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獲得了社會對自身價值的認可,實現了自我滿足。引出重點: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第二目: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材料一:屠呦呦演講視頻(主要內容為:屠呦呦感謝當年從事523抗瘧研究的中醫科學院團隊全體成員,感謝全國523項目單位的通力協作,強調青蒿素研制成功是多年研究團隊集體的攻關的成績。)
思考:屠呦呦人生價值的實現僅憑自己的奮斗與努力嗎?屠呦呦的成功離不開哪些人?
設計意圖:觀看視頻,創設問題情景,通過對屠呦呦實現人生價值的客觀條件進行深層剖析,引導學生認識到屠呦呦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認識到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連貫課堂教學設計是整體性工程,要使教學情景一氣呵成,水到渠成。通過連貫的教學設計情景創設對一個事例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和探究,為學生呈現更具完整性與系統性的知識體系,使得課堂教學層層推進,連貫順暢,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與能力與實踐創新的精神。連貫的情景創設本身就是一種邏輯的力量,簡約的美感,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
三、總結提升,情感升華
1.構建體系,總結知識
學習不是簡單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在新授課結束后,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分析各知識模塊之間的聯系,有效構建整堂課的理論體系,通過串聯整合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在“價值的創造與實現”這一框題的教學中,學生容易構建出:
(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途徑)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客觀條件)
(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觀條件)表現為:
a.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b.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c.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在課堂鞏固總結階段,要凸顯學生主題地位,由學生自主梳理課堂知識,有助于學生系統把握課程知識,加深對知識體系的印象與理解。學生可以先分組討論,然后由教師選擇小組在黑板上展示或者直接闡述,對于歸納不完整或者過于冗長的知識點,教師及時對學生整理的知識體系進行補充整合,最終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
2.理想起航,情感升華
老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在理論知識與現實之間搭建橋梁,啟發學生將學習的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最后環節,我設計了如下的討論題:
你的職業理想是什么?你具備實現理想的條件嗎?你準備如何努力?問題一出,學生立即就所提問題進行熱烈的討論。
首先,通過討論分享,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屠呦呦案例的榜樣示范作用,學生們在思想的碰撞中將生活與課堂知識有機結合,更為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樹立崇高理想、腳踏實地前進的動機,并對指導學生對于如何創造與實現自身人生價值有了一定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其次,整節課按照教學需要,顯得簡約而充實。本教學設計以屠呦呦為主線并貫穿全篇,通過材料的逐步呈現,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教師結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相關事跡與演講材料深入分析,并與書本上的知識點有機結合。接著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課堂小結,增強理性認識。最后通過談論自己的職業理想達到知識運用、情感升華的目的,整堂課沒有各類資料信息的“轟炸”,顯得完整而緊湊,有簡約之美。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勤于反思,在同課異構的嘗試與對比中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設計,努力為學生呈現簡約而充實的課堂。
作者簡介:
胡佳(1993.11—),女,漢族,湖南常德人,碩士,中學二級,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