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靜
【摘要】新工科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理論知識過硬,更要實踐能力適應新技術革命發展的需要。高校要在培養模式體系、實踐教學力量以及實踐場所上面加大改革力度。
【關鍵詞】新工科 實踐教學 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9-0251-02
現今的社會呈現飛速發展的態勢,日新月異,科技進步的腳步勢不可擋,這就對工科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國家把住了脈搏,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設的思想。新工科不是在于重新規劃出一種新的專業格局,而是在原來專業的基礎上對工科人才進行創新型培養。現在工科畢業生一般會進入三大塊進行發展,分別為技術實施、技術研發、技術管理,如果仍按過去的老師能教什么就學什么,就可能導致學生與實際脫節,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學校應該要在學生進校前就按照現在社會需要以及學校為主培養何種人才制定出學生的畢業目標,按目標制定出支撐畢業目標的培養要求,按要求制定出培養方案。不同層次的學校培養的目標自然會有所區別。但無論是技術實施者、研發者還是管理者紙上談兵肯定不能滿足現今技術發展的需要,除了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外,將理論用于實踐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地方上的綜合性大學,工科專業如何合理利用地方環境資源為實踐所用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
在新工科之前國家提出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在這個計劃實施中也提出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但在實施過程中還是發現了存在一些問題。比如:
(一)人才培養方案沒有同步改進,實踐學時偏短。學校仍認為理論課時不能少,老師的課堂教學就是滿堂灌,方式方法比較陳舊,學生也依賴老師的教,實踐環節由于時間短,任務重也來不及完成,老師們只能安排簡單重復性的任務,導致實踐鍛煉不夠,甚至模仿嚴重,無價值。
(二)具備實踐指導能力的師資隊伍資源不足。現在教師隊伍中,有工程背景的趨于老齡化,這一部分人員有一定的企業工作經歷,但思想容易受過去的影響,容易固化;還有一部分人員就是畢業后就進入高校工作的教師,沒有在企業的實踐經驗,完全依賴自己讀書時的一點實踐機會,只剩下一小部分人員具備真正的實踐指導能力,精力有限,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實踐技能。
(三)校內校外的實踐場所缺乏。校內實驗室教室匱乏,經常一個實驗室放置幾種實驗器材,臺套數無法滿足學生數的要求,所以經常學生需要分多批次進行有關實踐活動。校外實踐場所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企業的經濟因素、企業場地的容納因素、企業安全因素都制約著學生在校外實踐效果,導致現在有些校外實踐變成走馬觀花,有些專業因為效果不佳就取消了部分校外實踐。
新工科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在實踐教學環節更加努力地想辦法解決現在存在的問題,這樣不至于讓我們的畢業生被時代所淘汰。
(一)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只要經歷過認證的人都會發現,它是對人才培養方案一次很好的整理過程。實踐教學占比有著很嚴格的要求,當然這也不僅僅是對學時的要求,還對實踐環節的構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能只是停留在被動學習上面,要將學生作為培養的主體,讓他們能自主學習,發揮主觀能動性,促進、保護創新意識的產生。
(二)準備充足的實踐教學力量。首先,努力引進具有實踐工作背景的教師;其次,想辦法對無經驗的年輕的教師進行培訓,可以讓學校有經驗的老師帶領教學,可以讓企業單位的專業人員到學校對他們進行專業的培訓,還可以讓老師們去企業掛職鍛煉,這個是最有效的、最直觀的培訓;企業單位的專業人員不但可以培訓教師,也同時可以成為兼職教師,協助學校教師共同進行實踐教學。
(三)建設好校內外實踐場所。
(1)學校要重視對校內實踐場所的建設維護,要配置符合生比的臺套數實驗器材,除了滿足課堂需求外,也能夠滿足學生創新創業的需求。
(2)校際共享實踐場所及器材,學校的財力畢竟有限,有些器材可能不是所有學校都有能力或有必要購買,避免資源浪費,校際之間可以互相提供一些開放實驗室及器材,也有利于校際交流。
(3)更多、更新的實踐場所都不是高校所能創建出來的,這就需要更多的校外實訓平臺來補充。
在企業中建設更多的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幫助企業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設置專門的實訓流程。
與企業合作在教學之外,設置創新性平臺,產學研的合作平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學校提供創新人才。學校借用企業的平臺帶學生進行創新型研究,企業借用學校人力資源進行創新開發,互惠互利。
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是更有利于學校和企業發展的模式,地方性高校要立足于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為企業單位輸送人才,與企業合作定向培養學生,學生一方面在學校學習專業知識,一方面可以到企業定期實地訓練。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培養方式必須要改變,實踐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要。培養的體系的變革、實踐教學力量的壯大、實踐場所的配備都是值得不斷探索和思考的。
參考文獻:
[1]賈衛平.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的應用型機械類人才工程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1):38-40,47
[2]趙雪霞.機械專業大學生創新實踐平臺建設方法[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7):88-91
[3]陳煒.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初探[J].教育管理.2013(1):155
[4]周靜.新工科背景下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165-168,176
[5]姚利花.綜合性高校在實踐教學中培養新工科創新型人才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