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飛
摘 要:中學體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不單單要將體育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還要在體育知識學習過程中獲得身體素質、思想意識、心理素質等方面的提升。由此,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實現德育滲透是勢在必行的。那么,如何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呢?
關鍵詞:中學體育;德育滲透;滲透方法
眾所周知,中學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與整個教育教學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不僅要向學生呈現基礎的體育理論知識,還要對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加以培養。在體育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結合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提升其教學效果。因為,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滲透德育,不僅可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教學目標,還可以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
性,使其在堅強的意志品質的支撐下,樂于參與體育鍛煉。對此,在組織中學體育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借助多樣化的手段實現德育的滲透。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要以學生為主體。在德育滲透工作開展中,同樣如此,要想實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給予充分的尊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體育素養,如此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人文關懷,重塑體育鍛煉的自信心。而且,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會不自覺地將外在的教育內化為自身的現實需求,進而不斷地提升綜合素養。
二、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
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想向學生進行德育滲
透,其關鍵在于自身的言傳身教。因為,教師自身的言行舉止、道德思想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施加影響,在自然而然的熏陶中使學生獲得成長。由于中學體育教學活動是以室外活動為主的,教學空間大,這就使得學生的身心發展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較大。對此,我在組織室外教學活動的時候,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利因素,這些不利因素正是我進行言傳身教的載體。比如,在每節課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們都會使用各種各樣的器材,而對器材進行整理成為培養學生良好道德思想的有效途徑。我在課堂教學之初和課堂教學結束的時候,一般會主動地對跑道、器材等進行整理,而學生在我的示范下,會不自覺地加入到整理活動之中,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愛護場地的良好品質。除此之外,在夏天和冬天,由于天氣的影響,學生常常會出現畏難情緒。對此,我在這些時節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無論寒風如何凜冽,酷暑如何炎熱,我都會以挺拔的身姿出現在學生眼前,并對所要講解的動作進行一一示范,在我的實際行動下學生受到感染,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意志
品質。
三、發揮課堂規則的約束作用
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對自主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這里的自主活動不是指新課改下所倡導的學生自主參與,而是學生樂于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動。但是,由于中學階段的學生自制力較差,其在參與體育活動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做出一些有違課堂規則的事情,諸如說話、打鬧等。對此,我在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的基礎上,會借助明確的課堂規則對學生的言行舉止給予嚴格的要求,使學生了解到哪些行為是合乎規則的,哪些是有違規則的,進而在明確且嚴格的規則指導下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如,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正在發言,學生是不能隨意插話或做小動作的。一旦在我的課堂上出現這種情況,我會將這位學生請出來,請他做幾個俯臥撐,借此在鍛煉身體的基礎上,使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并且,在借助課堂規則對學生進行約束的過程中,我會有意識地向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組織紀律等教育,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四、發揮課堂教學內容的引導作用
通過對中學體育教學內容加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其內容是多種多樣的,范圍極為廣闊,且極具思想性。由此,在滲透德育的時候,我們可以借助已有的體育內容來對學生進行道德熏陶。比如,在組織長跑訓練活動的時候,我會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一些奧運健兒參賽的畫面,在直觀的畫面觀看下,學生會為這些奧運健兒為了取得優異的成績,不辭辛苦,每天堅持鍛煉,在比賽中奮力拼搏的精神所感染。在學生的內心比較激動的時候,我將與長跑有關的知識、訓練方法等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奧運健兒精神的感染下知道,只有經過不懈的努力,經歷反復的訓練才能真正掌握長跑技能,才能提升自身的技能,并實現意志品質的培養。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方式之外,我還會借助比賽活動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使其在競爭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競爭。
總之,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基礎的體育理論知識和訓練技巧等之外,還要有意識地挖掘體育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德育內容,借助多樣化的方式將其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道德意識的發展,如此,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綜合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長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分析和優化策略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4):15-16.
[2]孫輝.中學體育進行德育滲透的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33):178-17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