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杉 任娟
摘 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助于其終身學習和發展,也是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方面。閱讀能力作為觀察或思考的方式從材料之中提取信息并納入自身認知結構的過程,體現的是一種綜合性認知能力,對于學生的學習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化學學科作為自然科學,培養學生的學科閱讀能力也尤為重要。針對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了多處文字與圖表之間的轉化,強化課程中學生學科閱讀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閱讀能力;化學學科;課程設計
閱讀是隨著文字的產生而產生的一種社會活動,因為有了文字,人們就可以將語言的信息轉化為視覺信息從而長期保存下來,這樣就突破了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積累并保存經驗,最終成就了人類傳承的燦爛文化[1]。我國傳統教育也多采用誦讀結合閱讀的方式[2]。而化學學科閱讀能力培養,包括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轉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歸納推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實驗創新能力等。目前,非連續文本閱讀中圖文的轉化及文字輸出能力是化學學科閱讀能力培養的重點。本文以《碳的世界》復習課的設計為例,淺談了側重化學學科閱讀能力培養的課堂教學設計。
一、在課堂中培養學科閱讀能力的價值
1.基于學生發展需要
學生課前作業:畫本章的思維導圖。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按照教科書三個課題內容總結,知識點非常全面。第二種,思維導圖呈現精致美觀,如樹狀,但內容和第一種圖沒有本質區別。第三種,按照物質的分類——碳單質、化合物進行總結??梢钥闯觯簩W生都能關注到典型物質各自的物理、化學性質、制法和用途,但是都忽略了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
由于碳循環的相關文章專業性過強,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過于復雜、難以理解,所以我根據授課學生的水平,自己編寫了一篇關于碳循環的科普文章,將含碳物質之間的轉化融合在內,并加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2.基于閱讀能力發展的需要
常規《碳的世界》復習課中,教師都更加重視學生對知識點的復述、理解和掌握,以及一些習題的練習。課程結構單一,內容又是學過的,學生普遍反映比較枯燥無趣。所以就要求教師在準備復習課時,創設新課程模式。如本節課突出閱讀能力培養,給予學生文字與物質間轉化的關系,更有意義的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
二、設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通過科普文章與已學知識關聯、整合,得出以碳循環為主線的轉化圖,完成復習。
(2)感受碳的單質及其化合物對人類生活、生命、環境的重要作用及影響,感受化學對人類的重要性。
(3)通過研究碳的循環,感受解決溫室效應的緊迫性,認識到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踐行“綠色、低碳”生活。
2.教學重難點
根據科普閱讀繪制碳循環轉化圖,構建含碳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
三、重點教學環節
本課重點碳循環轉化圖的推導部分展示
1.先將科普文章轉換為文字信息。教師布置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五大碳庫之間的碳循環信息的提取和簡述。
2.根據科普文章將五大碳庫中的主要含碳物質寫出(寫出化學式),從而將文字信息轉換為物質。
3.將學習過的化學反應寫出其相應的化學方程式,并補充一些學生沒有學過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化學方程式拓展知識面,完成了由物質到化學方程式的轉化,復習含碳物質之間的轉化原理。
4.引導學生將化學方程式提煉出關鍵物質和反應條件,最終得到含碳物質之間的轉化圖,非常清晰明了。
四、本課融入學科閱讀能力培養的反思
1.閱讀能力培養與身邊的物質相結合
通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可見學生能從物質分類角度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學生歸納完整、知識脈絡清晰,說明其對本章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較好。所以本節課就不再采用傳統的知識羅列或是物質分類的角度進行復習,而是更多地從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資料閱讀的角度出發,從物質之間轉化的角度來認識“碳的世界”。
2.閱讀能力培養與資料閱讀相結合
全課以學生閱讀、整理、解決問題、展示成果為主線,教師只引導并適當總結,充分給予學生學習的自由,調動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鍛煉學生從不同途徑查閱資料、整理資料、獲取信息、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并和所學知識相關聯的能力。
3.將閱讀形成習慣
通過本課學習,將閱讀形成習慣。將閱讀學習融入生活中,而不是局限于課堂有限的時間。學生認識到大氣圈庫中的二氧化碳是碳元素參與物質循環的主要形式;了解碳的循環;了解溫室效應的根本成因、解決此問題的方法;并將視角打開,有意識地通過閱讀,學習到世界各國處理此問題的先進理論和技術;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做到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參考文獻:
[1]李海龍.閱讀教學論[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2]胡蘗.高中生良好化學閱讀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13.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