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與思維性較強的學科,而以小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水平,并不能很好地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需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新舊知識的學習,從而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科的學習效率。本文將對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知識遷移能力進行探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知識遷移
所謂知識遷移,是指學生依靠以往獲得的學習技巧、經驗以及方法等,在新的學習環境下進行知識的創新應用。知識遷移不僅可應用在學習任務上,還可被運用于情感與學習態度上,可究其根本都是知識的遷移。因此小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尤其在邏輯性極強的數學學科中,可有效輔助學生解決數學學習上遇到的困難,進而建構系統化的數學思維體系。接下類,本文將對此展開論述。
一、 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啟發學生數學思維、激發其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同時,教學情境也是數學在發現的重要源泉,只有在良好的背景環境的依托下,學生才能養成優秀的學習態度與學習行為,而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亦是需要適宜的教學情境作為輔助手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先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之后逐漸將知識遷移的概念、應用與分析等相關知識輸送給學生,并結合具體的實例,教會學生如何進行知識的遷移。比如在講到“人民幣的單位換算”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先提問學生“過春節的時候,你們會不會收到爸爸媽媽的壓歲錢呢?”此時,學生便會嘰嘰喳喳的討論自己收到了多少紅包,教師便再提問學生“那老師有一張1元的紙幣,和一百張1角的紙幣,你們會選擇哪一種呢?”這時,便會有學生提出選擇第一種或是第二種答案,當然亦會有較為聰明的學生提出兩者皆可選的答案,教師應對具體情況靈活應變。在學生知道正確答案后,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兩種方式的錢數都是一樣的,最后再引出1元=10角的換算公式。將數學公式的學習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比照本宣科的理論知識教學,更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且當學生學會“1元=10角”的公式后,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將此知識點遷移到其他內容的學習,如“時間單位的換算:1年=365天”“長度的換算:1千米=1000米”等有相同點的數學知識。如此,通過良好教學情境下的知識遷移學習,使得學生在掌握一種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還可將其延伸到其他方面的學習,達到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在實際教學中,創設行之有效的教學情境策略與方法很多,比如利用有趣的故事,利用直觀教具,利用競賽活動,利用游戲的形式等等,教師要善于運用豐富多樣的情境,讓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栩栩如生,在情境創設中感知在知識遷移中實現知識的再建構,這樣的學習方式理應成為教育教學的一種新追求。
二、 挖掘數學知識的深層屬性
數學知識中蘊含的內容具有隱形特征,需要人們通過考察其本質性和關聯性才能充分挖掘出來。不過,雖說數學是比較抽象化,但是它卻是一門有規律的學科,每一個知識點之間都有著相同點,而知識遷移則是幫助學生在掌握數學規律的前提下,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因此,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在授課時,引導學生積極挖掘隱藏在各個知識點中的共同屬性,通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之后利用知識遷移找出實用的數學的學習方式,在經歷學習與思考的過程中,最終實現“知其所以然”。比如在講到“2、3、5的倍數”時,教師可先將一組數據列出來:22、10、15、24、46、50、65、12、45等數字,讓學生通過筆算的方式,算出哪幾個數字可分別被2、3和5整除,當學生為其分類后,教師便提問學生“22、10、24、46、50和12,這些是2的倍數,那你們看出他們之間的相同點了嗎?”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每個數字的個位,此時學生便會發現個位是02468的數字一定是2的倍數。然后,教師再讓學生以此方式歸納出5的倍數的特征:個位是05的數字。而當輪到3的倍數時,教師引導學生不可再以相同的方法去找出規律,而是要另辟蹊徑,如將十位與個位加起來可被3整除的數字才是3的倍數。最后為鞏固倍數知識,教師再讓學生分析2和5的共同倍數、2,3,5的共同倍數的特征等,如此學生在進行舉一反三的學習后,才會更快速地掌握本節課的內容,且進行學習規律的知識遷移,可有效減輕學生的計算壓力,幫助學生以最少的時間解出最正確的數學答案。
三、 促進新舊知識的合理遷移
“溫故而知新”這話生動地道出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同時也鮮明地體現了新舊知識遷移的必然規律。舊的知識存在的意義是為新知識打下基礎,而新知識的學習也要依托舊知識的累積。而教師每講到新的教學內容時,應聯系以往的知識點,讓學生通過舊知識的學習經驗,從而更高效的開展新知識的學習之旅。比如在講到“約分與通分”的計算教學內容時,由于之前學生已經學過公約數與最小公倍數的知識點,此時教師可將40/100此類的分數列出來,讓學生先進行思考如何才能約到最簡的分數值。其次當學生在苦想卻得不出答案時,教師便告訴學生將約分與公約數聯系起來解題,再教會學生利用短除法找出分子與分母的最大公約數,得出2/5的答案。而在進行4/5與3/10的通分時,教師可提問學生“約分是看最大公約數,那通分是看什么呢?你們看約分與通分是一對反義詞,那最大公約數與什么是反義詞呢?”這時候學生便會紛紛想到最小公倍數,再延伸到2、3和5倍數的知識點,最后便能很快找出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是50了。由此可看出,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在數學計算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當然,我們也要防止知識之間的相互干擾和抑制,也就是“負遷移”。如何才能發揮知識遷移的作用,使之有效地進行教學,其首要是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并通過加強基礎知識教學,緊扣知識的前后聯系,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知識的合理遷移。
綜上所述,提高小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在其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減輕數學中計算內容等方面的學習有著較大的作用,而教師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可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挖掘數學知識的深層屬性、與開展新舊知識的聯合實踐活動等方面出發。
參考文獻:
[1]楊亞萍.小學計算教學策略的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
[2]王永惠.知識遷移與能力培養[J].學科教育,1996(09):44-48.
作者簡介:
藍月亮,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官潯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