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丹
【摘要】目的 探究心臟康復運動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危險因素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的患者10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研究組展開心臟康復運動;參照組展開常規治療,比對兩組患者的影響。結果 在未進行心臟康復運動前,患者間的血壓和血糖變化并不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分別進行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以及FPG數值變化均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臟康復運動能夠給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帶來較好的治療效果,患者的血壓、血糖等能夠得到良好的控制,規范化的心臟康復運動能夠利于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心臟康復運動;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不穩定型心絞痛;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8..01
在急診的各類手術中,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應用治療的范圍比較廣泛,雖然其治療冠心病的效果比較顯著,但是在患者手術之后發現,其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與進程加以改變,患者在手術之后再次發生冠狀動脈再狹窄的不情況也比較高,嚴重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然而造成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為在實施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沒有很好對其危險因素進行控制,為此應用心臟康復運動護理,能夠有效對患者的不良生活行為進行改善,從而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發展速度,甚至還能夠逆轉斑塊的形成過程,避免血栓的形成從而引發血管狹窄或堵塞[2]。本文選擇我院收治的108例需行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心臟康復運動對其危險因素的影響。詳情作如下闡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的患者10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各54例。其中,參照組男35例,女19例,年齡48~81歲,平均年齡(68.5±7.3)歲;研究組男24例,女30例,年齡50~87歲,平均年齡為(69.2±5.4)歲。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參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即健康宣教,藥物知識簡介以及手術的注意事項等內容。研究組則應用心臟康復運動治療,具體內容為:其一,在患者手術30天后,應該根據所指定運動方案幫助患者進行恢復,即運動方式為步行,步行的速度需要控制在每分鐘75米左右,一周三次,一次持續40 min左右;在不行結束以后,則需要指導患者展開為時10 min的緩解鍛煉,以確保患者的心率和血壓等達到運動康復前狀態。其二,在患者術后3個月,需要將康復運動方案的運動方式由步行轉換為步行+快步走交替的方式展開,即先進行90 s的步行運動,之后快步行走45 s,再轉換為90 s的步行運動,步行速度控制每分鐘75 m左右,快走速度則控制在每分鐘95 m左右,一周運動三次,一次40 min左右;在經過此循環鍛煉之后,則需要給予患者15 min左右的恢復、放松時間。其三,在患者術后半年,需要將運動方式更改為康復運動操,同時融入彈力帶的阻抗訓練和瑜伽墊的平衡訓練。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記錄,以便于后期的對比工作。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在未進行心臟康復運動前,患者間的血壓和血糖變化并不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分別進行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以及FPG數值變化均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綜上所述,心臟康復運動能夠給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帶來較好的治療效果,患者的血壓、血糖等能夠得到良好的控制,規范化的心臟康復運動能夠利于患者的預后,可值得進行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樓 娟,胡小紅,黃 鳴,等.心臟康復綜合管理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12):881-88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