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波 馮玲玲 許新建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在這一階段滲透國學教育,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正習慣、立品格。但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決定了小學國學教育如果只是“跟風”“湊熱鬧”或是采用單一的教育方式都勢必成效甚微。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開設國學校本課程,開發國學校本教材,讓學生在課堂近距離接觸國學經典;另一方面還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國學主題活動,讓傳統文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知行合一”,雙管齊下,才能實現小學國學教育的高效。
關鍵詞:小學國學教育;知行合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6-27
作者簡介:李林波(1981—),男,湖南岳陽人,湖南省岳陽東城小學教師,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國學教育;
馮玲玲(1976—),女,湖南岳陽人,湖南省岳陽東城小學教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國學教育;
許新建(1981—),男,湖南省岳陽東城小學副校長,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國學教育。
最是書香能致遠,經典美文潤心扉。成才與立品齊驅,文辭與實踐并行,這是對當代小學國學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準則。那么,怎樣做到這些呢?我們認為,在國學教育中踐行“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很關鍵的。“知行合一”一詞最初由明武宗年間的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提出。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知行關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大學》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不但告訴我們在實踐中要做到實事求是、心平氣和,而且也強調了“行” 以“知”為指導,“知”以“行”為目的。
如果按照“知行合一”的原則反思當前一些小學的國學教育,就會發現兩種不好的傾向:一是教育形式單一、枯燥乏味。有的學校不管學生是否喜歡,也不管學生是否理解,只是一味要求小學生每天大聲誦讀國學經典。久而久之,學生乏味了,教師困倦了,國學教育也就不了了之了。二是不求實際、務虛浮夸。看到別的學校國學教育開展得轟轟烈烈,唯恐自己學校搞不出特色,于是拿出國學來做個門面——做幾塊名言警句宣傳牌,搞幾次國學文藝匯演,這樣的國學教育是墻壁上的國學教育,是場面上的國學教育。以上兩種國學教育無疑是收效甚微的,究其原因是它們將國學教育的“知”與“行”完全分離了。那么,如何讓小學的國學教育“知行合一”呢?我們不妨從下面幾點去嘗試。
一、開設國學校本課程,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知國學”
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鼓勵各地各學校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我們認為這一建議的出發點是希望學校在開設國學校本課程后,能讓國學走進課堂。這樣,一方面能有效地保證學校國學教育按一定的計劃循序漸進地推進;另一方面能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國學經典,在課堂誦讀與交流探討中學習國學知識,感知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國學教育“知行合一”的基礎。
二、開發國學校本教材,將習文與立品相結合
開設國學課程,讓國學走進課堂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能夠有一本合適的國學校本教材。悠悠中華五千年,流傳下來的國學經典數目龐大,但里面也有不少內容還不適合小學生學習,開發一套既具經典性,又符合本校師生學習實際的國學校本教材是勢在必行的。就小學而言,我們認為《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論語》等經典是必不可少的。在編選這些經典的同時,如果能注重聯系學生生活,將習文與立品結合,做到“知行合一”,無疑更能提高國學課堂教學的實效。如湖南省岳陽東城小學編印的國學校本系列教材中,五年級《論語》教材“修身篇”章節,就選取了諸如“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名句,并配上了相應的小故事,讓傳統經典變得更通俗、更形象、更易于學生接受。與此同時,全套教材中的每一課內容還特意設置“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等課后題,讓學生且讀、且思、且行。又比如,針對所選《弟子規》中“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這一片段,課后就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找找自己隱瞞的錯事,主動向受到傷害的人道歉,或寫一封道歉信給他。”意在讓學生在學習經典的同時,聯系生活,引導他們反思自身言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品行。可想而知,一本國學校本教材,在選取經典的基礎上,如果能聯系學生生活,將習文與立品結合,將“知”與“行”有機結合,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經典,更能使得國學教育的價值得以彰顯。
三、開展國學主題活動,讓傳統文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
1.將學校德育主題活動與國學傳統禮儀結合
學校德育主題活動是學生德育的主陣地,如果在學校大型德育主題活動中能利用國學經典的教化力量,德育的實效性會更為突出。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教育活動”。因此,學校在規劃德育活動時就有必要貫徹用經典浸潤心靈的思想。例如,可以將古代“開筆禮”作為新生入學的第一次班隊活動,帶領學生習“人”字,讀《弟子規》。通過對國學經典誦讀與傳統禮儀的學習,學生會更真切地感受到學習的莊嚴與神圣。
2.將班隊活動與傳統節日習俗相結合
中華傳統節日習俗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精髓,是小學國學教育的重要素材,挖掘節日習俗中的國學元素,在濃濃的節日氛圍里感受國學的魅力,能很好地將國學教育的“知”與“行”結合在一起。例如,我們可以組織“我們的節日”主題隊會:端午節前夕,我們可以組織包粽子大賽,在大賽過程中,講述屈原的愛國故事;中秋期間,我們可以一起組織中秋詩詞大會,在詩詞的吟誦中感受濃濃的思親、感恩情。
3. 將傳統技藝學習與國學經典吟誦結合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果“只取一瓢飲”,不但會有遺憾,而且單一的國學教育形式也難免會讓學生產生枯燥乏味之感。如果能將傳統技藝與國學經典結合,就能夠彌補上述遺憾和不足,實現“知行合一”。例如,將經典《千字文》誦讀與太極拳結合,創編成課間武術操就是一種知行合一的創新。武術操可以用節奏分明的誦讀代替“1、2、3、4……”的單一口號指令,同時配以太極舒緩、圓潤的動作,邊讀書邊習拳,大課間活動可謂美不勝收、其樂融融。此外,將經典演繹成課本劇,將吟誦與器樂演奏、歌舞結合也可以讓國學教育的知行更為統一。
4.將社會實踐與國學經典學習結合
國學教育的“知行合一”必定要對學生的行為規范進行指導,而行規指導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向社會延伸,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社區活動,主動向社區展示學校形象、學生風采。例如,我們可以在低年段學生學習《弟子規》后,結合書中的孝親敬長禮儀知識組織開展“走進敬老院”活動,將學生所學在實踐活動中加以鞏固和落實;可以在中年段學生學習《千字文》后,結合書中歷史文化知識開展“家鄉歷史文化大調查”活動,在調查實踐中幫助學生加深對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的了解;在高年段學生學習《論語》后,可結合其中“修身、立德”的相關內容開展“道德伴我行”活動,引導學生爭做謙謙君子,使學生在實踐中完善自我。總之,如果把社會實踐作為學習經典的試驗場,將“知”國學與“行”國學結合,讓學生置身于有教育意義的環境和情景之中,就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國學教育的價值與意義也能得以彰顯。
綜上所述,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小學國學教育要想真正落到實處,學校和教師必須將“知行合一”思想貫穿國學教育的全過程,既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接受國學經典的熏陶,又需要引領學生在活動和實踐中體會國學的無窮魅力。唯有這樣,小學國學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參考文獻:
[1]王勉三,梁啟超,馬宗榮.知行合一王陽明[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Z].教社科〔2014〕3號.201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