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杭梅
摘要:新媒體對于人們生活的全面介入,深刻地解構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日益改變著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本文從新媒體環境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深刻變化,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新媒體的策略,為高校如何應用新媒體作出了有益嘗試。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143-02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新媒體正在快速地深入到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立足于時代前沿,運用新媒體手段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一、新媒體解析
“新媒體”一詞最早出現于1967年,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升級,新媒體的內涵也在不斷發展,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在綜合諸多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討論的新媒體特指媒體權威性消解后,人與媒體的融合所產生的以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App等具有人格化的輕量級媒體,基于數字的、非線性傳播的、能夠實現交互并具有互聯傳播特性的傳播方式和交互傳播的,以傳播信息和引導受眾行為為目的的媒體群。
新媒體由傳統媒體發展而來,相比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憑借超時空性、交互性、虛擬性和開放性等優勢,實現了對傳統媒體的全面超越,開創了新媒體主導的全新傳播時期。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新生力量,思維活躍,自然而然地成為新媒體受眾的主要群體,這就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倘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略新媒體的影響盲目開展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將性難以得到切實保證。
二、新媒體引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變化
(1)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變革。新媒體在人們工作和學習中的廣泛運用,將大學生置于一個信息海洋,各種信息充斥其中。年輕的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主要受眾,對新事物非常敏銳,但同時他們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尚淺,因此,這種海量信息將對大學生形成巨大的考驗。尤其西方一些國家利用媒體傳播各種腐朽的思想觀念甚至暴力、色情乃至反社會的觀念,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極其嚴峻的局面。“輿權博弈的參與方不僅是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社會群體,個人化的輿權博弈借助網絡匯合成為一支最為洶涌的力量,干擾、抗衡著主流輿論導向,那些喜歡新鮮、刺激而認知辨別能力尚未健全的大學生極易因盲目追隨而導致其價值偏離和行為失范。”
(2)新媒體對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變革。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基本上在課堂內進行,圍繞教材進行理論灌輸;其內容主要來源于傳統媒體,信息量和信息時效性均有局限,結果導致學生將其視為一門需要死記硬背的理論課程,學習興趣低下。
新媒體的運用,引發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整合,拓寬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空間和渠道,為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創設了條件。新媒體的先進性和多樣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新媒體的時效性和便捷性極大地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新媒體的互動性和參與性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全新的溝通平臺,這樣,大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將被調動出來,教育效果隨之增強。
(3)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統主導地位的變革。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地位的影響是革命性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發布信息,學生處在被動的接受位置,教育者是教育的主導者。新媒體的出現顛覆了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大學生獲得了和教育者同等的信息獲取權。同時新媒體依托各類信息的載體,比如文字、圖像、影音等,構造出虛擬空間。在虛擬空間中,人們可以快捷地交流與表達,打破傳統媒體的時間與空間局限,大學生能夠更自主地表達個人觀點,彰顯自身個性。言語主動權的把握,更大地激發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最終建立起平等對話的新型師生關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體的運用策略
鄧小平同志一語中的地指出:“我們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務、根本內容沒有變,我們的優良傳統還是那一些。但是時間不同了,條件不同了,對象不同了,因此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3]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研究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
(1)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動占領輿論陣地。開放的新媒體已然成為各種社會思潮的匯聚地,各種腐朽、反動思想披上美麗的外衣混雜其中,讓人難以分辨。正處在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大學生們如果不能分辨這些錯誤思想,就會給他們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動占據輿論陣地。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及時推送學生關注的信息,如國際和國內的新聞熱點,優秀的傳統文化,道德楷模的先進事跡,國家發展的巨大成就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真正感受到國(下轉第142頁)(上接第143頁)家的強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同時,各種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的呈現,可以讓大學生在鮮活的社會現象中,學會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生活現實,分析各種社會現象的內在聯系,不斷糾正錯誤觀點,自覺抵御各種西方思潮的侵入,強化政治意識、國家意識,最終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新媒體時必須加強對新媒體的輿情監督和管理。劉立波認為,“高校要建立一套包括新媒體信息監測、輿情收集與分析、輿情引導介入與決策、信息溝通與發布、輿情消融、總結與評估的輿論引導機制。”[4]從而確保最大限度地過濾掉各種負面信息,降低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
(2)強化互聯網思維,打造全媒體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時代變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改變思想,轉換思路,依靠新媒體,打造全媒體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體系。全媒體融合,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全面運用新媒體,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課內、課外融合以及線上、線下融合。
首先,課堂上可以利用“云班課”等教學App,建立課業平臺,實現課堂向課外延伸;其次,使用班級QQ群、微信群等,建立師生交流新平臺;最后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搭建拓展平臺,將國際、國內最新發生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種最新資訊及時傳遞給學生。考慮到新媒體強大的互動性,在構建高校新媒體平臺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和思想特點,找準大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提高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溝通的有效性。
(3)強調平等對話,建立雙向溝通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新模式。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教育者單方面輸出信息,大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這必然大大降低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新媒體可以搭建師生溝通新平臺,允許大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建立平等對話的雙向溝通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體系。
高校搭建的多層次新媒體平臺,既是教育手段創新,同時也是師生對話平臺。課業平臺可以讓大學生充分表達與課業相關的問題的看法,這樣,當老師收到信息反饋之后,可以針對學生的興趣點及時調整課程內容,把握學習動態;班級溝通平臺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動態,處理相關事務,更為重要的是增強班級的凝聚力,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提升來說非常重要;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則從更廣闊的視野給學生建立了表達個人意愿的平臺。
四、結語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借助于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形成教育合力,已經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陳君.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4.
[2]吳小英.微時代視域中高校網絡德育困境與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4).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劉立波.高校不穩定事件的新媒體輿情引導機制研究[J].重慶高教研究,2014(6).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