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榮
摘 要: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組織好每一堂課,激活每一堂課,激活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實現新課程理念的要求。
關鍵詞:精心設計;激活課堂;思維的連續性;開放課堂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對問題的驚訝開始。”這就意味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摒棄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學習的學習方式,同時應該建立全新的以“學”為中心的自主、合作、驗收的“多向互動”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持續發展,從而形成學生終身受用的能力。
一、精心設計學案,激活課堂。
1.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自產自消。
“自主”是創新的前提。巴浦洛夫說:“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顯得重要,驚訝是求知欲,內驅動的自發體現,也是快樂學習的自然體現。學習數學應是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新知讓學生主動探索,簡單的內容讓學生自學,重點、難點和疑點讓學生爭論,規律讓學生尋找,結論讓學生概括,知識結構讓學生構建。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形成終身受用的能力。
2.在關鍵點上切入,讓學生延伸、轉化知識。
教師在設計學案時,把教材上的知識設計成需要學生探索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起學生主動探索。教材中有這樣一個例題:“求證:順次聯結四邊形四條邊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根據學生現有對四邊形的認知水平,不妨隱藏結論,讓學生觀察判斷得出結論;或改成如下問題:“要使順次連接四條邊的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菱形,那么,對原來的四邊形應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得到的四邊形是正方形呢?
3.給學生充足的探究空間和自由度,經歷探究過程
(1)獨立探究型:教材中的部分知識與學生原有的知識密切聯系,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只要跳一跳,就可以獨立解決。
如:學習分式的基本性質前,學生對分數的基本性質已經比較熟悉,可讓學生獨立探索。
(2)合作探究型:教材中有些內容比較難,部分學生獨立探索有困難。這時可采用生生互動的討論方式,有利于優勢互補,縮小個體差異。
如:已知∠ABC=∠CDB=90°,AC=a,BC=b,當BD與a,b之間滿足怎樣的關系式時,△ABC與△CDB相似?
(3)指點探究型:有些內容與過去所學知識的聯系不大,綜合性較強,讓學生去探究,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時,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
如:學習“方差”一節時,教師可先請學生回憶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特征數有哪些?再指出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要弄清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讓學生思考怎樣來描述呢:學生思考后,或許會猜想求各個數據與平均數的差。再接著追問怎樣體現一組數據總的波動情況呢?教師可以適當揭示,讓學生找到解決方法,進而歸納出求方差的公式。
二、保持學生思維的連續性,開放課堂。
在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但怎樣保持這種積極性,使其持續下去而不中斷呢?
1.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數學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而思考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俗話說得好:“書讀三遍,其義自見。” 我認為在解答數學問題時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在解答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往往需要建立起數學模型。所以首先要弄清題意,再思考題目中各數量之間的關系解答問題。目前在課堂學習中,有的教師提出問題后,不給思考時間,要求學生立刻回答。當學生不能立刻回答時,便不斷重復他的問題,或者另外提出一些問題來彌補這個"冷場"。其實,這是干擾學生的思考,"冷場"往往是學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靜,實際上思維活動卻很活躍。當然,思考問題時間的長短,是與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密切相關的。所以教師提出問題后,應該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達到學習目的。
2.啟發要與學生的思維同步
教師提出問題后,一般要讓學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啟發引導。教師的啟發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喧賓奪主。要善于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培養“一題多解”和“求異”的思維能力。
3.要創建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學生的思維擦出火花
教師要時刻牢記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而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教學思維的動力,是學生思維的方向;數學思維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要不斷激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實現學生的“學會”到“會學”。使學生從“苦學”步入“樂學”的境界。同時,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向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為更深入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使數學思維活動持續不斷的向前發展。合適的數學問題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問題要有方向性。這是指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要使學生的思維趨向于教學目標。
(2)問題的難度要適中。這是指問題不宜太難和太易,難易之間要有一定的坡度。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等知識點時,我設計一些有基礎訓練到知識點綜合(有易到難)的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收獲到相應的成果。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
(3)問題要有啟發性。有的教師往往把啟發式誤認為提問式,認為問題提得越多越好,其實,問題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是關鍵性的問題,是否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塊打破成三塊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時,教師問:“若帶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I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Ⅲ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這就是一個極為關鍵性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它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并為學生學習用“角邊角公理”奠定了基礎。
總之,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已深深認識到每一堂課對學生自身及學生走上社會意義之重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應以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新的課程理念來進行教學及評價。組織好每一堂課,激活每一堂課,激活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實現新課程理念的要求。
(河北省滄州市渤海新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