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的旅游服務心理課程“填鴨式”灌輸和“被動式”學習的傳統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和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本文在分析旅游服務心理課程現有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基礎上,提出了基于真實項目“體驗+互生”式的旅游服務心理課程實施的初步設想,以期能有拋磚引玉之功效。
關鍵詞:真實項目;“體驗+互生”式;旅游服務心理;課程實施
《旅游服務心理》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課程,對于幫助旅游從業人員了解和掌握旅游者心理需求特點、提高和促進旅游從業者心理素質、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作用。這門課程的特殊性要求授課教師既要有較深厚的心理學理論功底,又要有豐富的旅游學知識基礎,因此,對于任課教師來說其挑戰性是顯而易見的。本文將對《旅游服務心理》教學實施現狀進行梳理,結合作者幾年來教授該課程的經驗,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一些有益的探討,以期能拋磚引玉。
一、旅游服務心理課程現有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從我國高職院校旅游心理學課程教學的實施現狀看,課堂教學方法創新的要求還沒有得到真正體現,教學模式具有諸多局限性。大多數高職院校旅游服務心理課程使用的教材都是《旅游心理學》,其內容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即對心理學概念、原理進行哲學式的闡述多,對心理學概念、原理的操作性闡述少;對一般意義的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知識多,對旅游實踐的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知識少;要求學生對概念、原理知識掌握多,要求學生運用心理學原理解決實踐問題技能訓練少。教學組織仍然以傳統教學計劃為準,遵循旅游服務心理課程的知識結構體系,采用知識灌輸型的“講解一接受”式教學方法,即以心理學理論為主要內容,理論性強且較為枯燥,學生很難產生學習興趣;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教師過多地講解深奧的心理學理論,這種教學模式往往與旅游實際工作情境中解決具體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不吻合,學生的思維被嚴重束縛,不僅會導致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缺乏科學的方法論支撐,也會使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實用性產生懷疑,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學相互促進的過程。如果教學方法使用不當,不僅會挫傷學生學習興趣,也會使教師產生挫敗感。因此,旅游服務心理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顯然已不利于學科的發展,無法實現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教學效果必然不理想,其課程教學模式創新已經迫在眉睫。
二、基于真實項目“體驗+互生”式的旅游服務心理課程實施設想
旅游服務心理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切實提高旅游專業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們試圖對傳統的授課過程進行改革,在對授課學生進行充分調查的基礎上,設置真實工作項目,模擬旅游真實工作場景,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互相討論,互相激發,互生成學生個體獨特的心理感知。
(一)按照旅游專業崗位群要求“量心定制”課程內容。
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本科院校大學生不同,我們根據調查和訪談結果,對旅游服務專業群所涵蓋的崗位群進行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遵循高職學生職業能力成長的一般規律,確定八大課程模塊,八個模塊內容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靈活調整,其目標是關注學生當下的心理健康和能力提升狀況,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
(二)采用真實項目“體驗+互生”式的課程實施方式。
立足學生心理發展和旅游專業崗位實際,從時間脈絡上,我們堅持學生個體職業心理訓練的連貫性和發展性;從心理架構上,我們關照學生個體的生活適應、職業自我意識、職業情緒調控、職業學習心理和生命人格等多維度體驗;從實施路徑上,我們通過翻轉課堂、團體訓練、微信、課后訓練、空間教學等多途徑提升學生的職業心理水平。
1、設置真實項目。我們深入企業對本地旅游人才的需求進行調研,采用座談、問卷和工作現場觀察的方式,分析本地旅行社管理人員、導游人員、酒店服務人員等技術技能人才對知識、素質和能力的要求,進行總結與完善。以實際任務為載體,重建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以旅游實際工作情境中的真實任務為載體和中心,以旅游專業職業能力分析結果為依據設計項目教學任務,整合理論與實踐,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2、注重體驗教學。旅游服務心理課程注重體驗式教學設計。在課程內容設計上,我們堅持以向善為總目標,為總導向,課程內容的設計偏向于正念、正能量的傳遞,通過旅游服務過程中積極向上的服務活動內容設計和實施,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更多的心理正能量,在提高旅游服務意識和心理服務技能的基礎上也發展了自身綜合心理素質。
活動課程通過信任之旅、電波傳遞、錄像機說話等活動及溝通技巧的探索和運用,使學生能夠體驗到許多深層次的奇妙感受,也加深了他們對旅游心理服務和優質服務的理解與把握。
3、強調提升自我,共長互生的教學效果。在旅游服務心理課程課堂上,我們設計活動內容與活動要求,學生根據需要分組開展相關活動并上臺展示,展示結束后在老師引導下開展討論,由師生共同選評出優秀團隊。學生在旅游服務模擬實踐和討論總結中內化旅游服務心理理論知識,升華自身綜合心理素質水平。旅游服務心理的課堂是喧鬧的,但正是這一聲聲的心靈之聲,催生了旅游職業心理的樹苗在各自心底蓬勃生長。
我們在旅游服務心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教學活動當中,依據高職學生的心理、行為特點和心理學的原理和規律開展課程,始終堅持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堅持學生的理論知識通過活動課堂實踐習得。教學內容從旅游真實工作情境和學生實際生活中來,直觀、有趣、易懂,課堂中教師分類點撥,啟發學習,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循序漸進,以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發展為歸旨,逐步鞏固提升全面素質。
通過真實工作項目,架設旅游服務情景,以期引起學生的職業情緒反應,引導學生深入反思,共同討論,催化互生,并總結發言,活動體驗由此轉變成為理論經驗,因此,活動體驗是整個課程實施的關鍵。
4、實現課程評價的多維度性。我們通過實踐試圖探索建立教學實施過程中評價、模擬旅游工作情境中評價、課程結課后問卷調查評價的旅游服務心理綜合評價方式,即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掌握學生興趣點,考查學生學習關注度、參與度和表現力,了解學生學習狀態;通過評價模擬真實旅游工作情境中的任務完成質量,了解學生靈活運用的程度,有利于下一步的學習指導更有針對性;在旅游服務心理課程結課后,給授課學生發放課程實施效果調查問卷,以此了解教學實施效果,作為教學改進的依據。總之,我們堅持的是教師評價與朋輩評價、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
5、實現課程平臺的多位一體化。我們廣泛開設各種新路徑,實現課程平臺的多位一體化:
(1)通過微信課堂答疑討論,專業性強。授課教師建立班級微信學習群,緊密關注學生學習狀況和心理動態,并針對學生學習現狀實時點撥引導,還可以進行答疑討論,成為課堂外師生交流互動的主陣地,真正實現課上、課下的無縫銜接。因其針對性強,保密性好,專業性突出獲得學生的一致好評。
(2)課程資源“一網打盡”,方便自學。教師授課課件電子版本共享給每個學生,他們可以據此自主學習。如有疑問,他們也可以通過微信等方式咨詢,授課教師會第一時間作答。此外,通過大學城網絡互動交流平臺,教師上傳教學資料,學生上傳學習資料,實現教學和學習資料共享,例如,我們通過“湖南省職教新干線”云平臺建立旅游服務心理案例題庫等,學生通過該網站學習更深刻地理解旅游服務程序與心理服務的內涵和特點,探索教與學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協作互動、專題知識與拓展知識互動模式。
(3)教學方法上靈活多樣。我們結合旅游服務心理課程的特點,適應高職高專的要求,在常規的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適合本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崗位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形成了任務驅動教學法、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空間教學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體系。
以“互聯網+”理念為指導,通過大量的旅游服務部門實際工作中的經典案例,邀請企業共同參與微課制作,通過微課、翻轉課堂、空間課堂等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全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謝益民. 基于問題的旅游心理學研討式教學模式研究[J]. 《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7(06):393.
[2]肖曉鶯. 基于PBL的旅游心理學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4(5):264-265
[3]殷菲. 旅游心理學教學方法探析[J]. 《現代經濟信息》,2016(6)
基金項目
“本文章為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第三批課改課程《旅游服務心理》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章為國家旅游局2016年度萬名旅游英才計劃~實踐服務型英才培養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WMYC20163199。
作者簡介
肖曉鶯,湖南邵陽人,副教授,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學院專業教師,研究方向:旅游心理學、旅游管理
(作者單位:長沙商貿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