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凱讓
摘 要:好的課堂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二者不可偏廢。一堂好課首先要預設好教學目標,然后根據教學目標預設教學各環節,但不能拘泥于預設的基本環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發現和質疑,尊重圍繞教學目標有價值的生成。教師要發揮教的主導作用,做好組織和調控工作。
關鍵詞:語文教學;預設;生成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關于課堂預設和生成的討論一直就沒停止過。有老師反對教學中的預設,認為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不符合課改理念;有老師認為只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缺乏目標,教學效果必然不好。其實,好的課堂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彼此排斥,是有悖于課改精神的;但只有基于預設的教學目標以及為達到目標而預設的教學環節的生成才是有價值的。筆者就以下三方面談談個人淺見,以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預設和生成
顧名思義,預設就是預先設定。教學的預設,是指課前在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和對學生進行準確分析的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所做的基本設計。課堂的生成,則是指在按教學設計授課的過程中,學生臨時生發的新問題。
二、教學目標是必須的預設
(一)教材編寫實質就是對教學的預設
以初中為例,編寫者對學生初中三年知識的獲得、能力的訓練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必定有一個規劃,這個規劃落實到每一年每一學期每一單元的教學中,這就成了對教學的預設。這一點,從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的編寫內容及學習要求不難看出。
(二)教學沒有任務但必須有目標
經常聽老師們說“完不成教學任務”,這話說白了就是“講不完教材上的內容”。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為例,本冊共編入24篇課文,8首課外背誦古詩,難道從頭到尾講完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那么,我們教學這些內容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呢?肯定不是“教教材”,而是通過組織學生對這些文本的學習實現編者的意圖,這個“意圖”體現在單元里就是單元教學要求或建議,體現在教學設計中無疑就是預設。
三、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現實的教學中,可能會出現兩種極端:預設太多,課堂像是拍電影,一切盡在“掌握”中;一味追求動態生成,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沒有目標。因此,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尤為重要。
(一)預設是對教材編寫體例的落實,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和主線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編寫說明中對本單元的學習是這樣建議的:“本單元的學習注重熟讀精思。要注意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從開頭、結尾、文中的反復及特別之處發現關鍵語向,感受文章的意蘊?!蹦敲矗覀冊诮虒W《阿長與<山海經>》這一課的時候,首先應確定怎樣落實“熟讀精思”,引導學生“思”什么。那么關于這篇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詳略是怎樣安排的,從中看出阿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表達了“我”對她的什么思想感情等問題及其解決的途徑,自然就是我們事先需要預設的,教學活動應該循著這條主線去開展,而不應該沒有自己的教學目標,或拋棄預設的而學生又不能達成的教學目標,被學生諸如“阿長是怎么到‘我家來的”“阿長有沒有丈夫、兒女”“阿長早上起床給‘我吃福橘是否洗手”“阿長是從哪兒買的《山海經》”等生成的問題牽著走。
(二)生成是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豐富
美國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學布盧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碰撞,注定了課堂教學中會有很多“意外”,再完美的預設都不可能囊括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問題,因此,基于預設的生成就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對預設的必要補充和豐富,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老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要對課堂教學予以引導和調控
首先要尊重學生的生成,不能一味地否定,更不能蠻橫地打壓,而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學生的生成進行衡量分類,對達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有幫助的,就要及時納入思考、探究中來;沖散了本節課的預設,沖淡了本節課的主題的,甚至諸如《塞翁失馬》中塞翁丟失的是公馬還是母馬,《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是不是有生育能力等無聊的、無價值的問題,就要巧妙地拒絕,及時將學生的思想引入正題。
教無定法,但須有法,不僅要有方法技巧,更要有方向規矩。教材編寫有目標,組織教學也必須有目標。但我們面對的畢竟是活生生的人,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健康人格形成的生成會使課堂更加充滿智慧和生命的氣息,教師應充分發揮其調控作用,及時調整課堂內容,甚至是教學重難點,從而建構起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金花.如何讓課堂生成更精彩[J].課外語文,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