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武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學校德育開展的基礎,能夠直接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科學發(fā)展。在新時期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優(yōu)化過程中,需要從課堂的實際發(fā)展狀況出發(fā),注重于落實基礎的育人理念等方面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人生觀念和道德觀念。探究了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及培養(yǎng),并提出了相應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展開的課程,主要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提高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注度,注重于采用一些健全的手段,綜合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通過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內涵的研究,能夠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基礎,而且有利于綜合培育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為他們以后的成長形成巨大的推動力。在具體的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需要從這門學科的本質特征出發(fā),關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主體特點,更多地從道德與法治方面進行教學優(yōu)化,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
初中階段的學科,普遍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認知而存在,并且不同學科所發(fā)揮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一部分學科注重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一部分學科則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以實現(xiàn)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基本學科,關注的是學生在道德和法治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在于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學生只有從這一學科中,掌握到了相應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才能夠為自己的成長奠定基礎。道德觀念是每個人都需要提高的主體素養(yǎng)之一,法治意識則是公民的基礎約束認知,如果失去了這一認知,那么相應的行為也很容易影響到其他人,進而產生各種違法行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存在,本質的目的在于培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不斷提高他們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進而為他們以后的成長奠定基礎。
二、搭建核心素養(yǎng)培育平臺
在新時期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創(chuàng)新優(yōu)化過程中,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課堂角色,更多地給予學生課堂自主學習時間和空
間,通過采取一定的思路進行課堂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更加全面的道德與法治認識,進而實際地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本身是一個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思路。比如,最近網絡上流傳著這樣的主題:有一位老人摔倒在路上,是否應該將其扶起?如果是在以往的時期,人們都會自覺地選擇扶起,但是在各種碰瓷現(xiàn)象出現(xiàn)以后,很多人都產生了疑惑,他們變得猶豫不決,不知道應不應該扶起。這是一個道德觀念上的認知問題,在對這一問題的解答過程中,學生不僅僅需要結合實際,而且需要與學科的知識點相聯(lián)系。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不斷培育和優(yōu)化自身的道德觀念,持續(xù)提高相應的法治認識。這類題材往往與學生的生活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而且貼近于學生的生活,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選擇這類主題的過程中,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周圍進行選擇,注重引導學生拓展自身的道德觀念和法治認識,持續(xù)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三、設置明確的學習目標
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必然需要加強對學生主體性的關注度,科學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在設定目標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包含一定的價值觀念,還需要結合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以及學生的實際發(fā)展狀況,盡可能做到細致。比如在學生接觸“綠色上網、文明上網”這一認知的過程中,需要對相關的內容展開合理的分析,并對課程的知識點進行總結,進而確定最終的學習目標。教師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不同的學習目標。如在理論知識上的學習目標,可以設定為對網絡語言和網絡行為進行簡單的了解,并認識到哪些上網行為是不文明的,又該怎樣拒絕網絡上的不良信息誘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所需要學習的內容在于認識網絡的兩面性特征,其不僅提供給人們健全的生活習慣,也給人們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在能力目標的設定上,可以根據(jù)學生當前的網絡應用狀況進行設定,如學會使用互聯(lián)網進行信息搜索、交流,通過互聯(lián)網完成一些簡單的工作,持續(xù)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懂得分辨網絡上的各種信息,堅決遵守和維護網絡文明原則,最終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
四、通過實踐拓展基礎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路徑
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本身應當擁有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并且需要進行科學的組織和安排,只有讓課堂教學體現(xiàn)出明確的生活特征,并通過學生身邊的事物去影響和感染學生,才可以使得學生充分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學生是知識增長和能力提高的主體,他們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需要通過自身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多方面的實踐,將理論知識完全轉化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工具。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活動,不斷引導學生參與到其中,并對各種法治問題進行探討,了解不同法治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和處理方式,持續(xù)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盡可能給予課堂較高的生活特征,從學生的生活中尋找道德與法治事件原型,進而使得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都能夠全面有效提高。
總體而言,新時期的教學優(yōu)化,需要加強對學生這一主體的關注度,多方面采取措施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進而持續(xù)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引領學生真正用心感受人生的意義,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充分地發(fā)揮課程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yǎng)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陳秀梅.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應如何滲透德育[J].學周刊,2015(13).
[3]肖翠玉.如何在高效思想品德課堂中滲透情感教育[J].新課程(中學),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