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遠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初中生人格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應該注重時政教學的應用,有效提升教學的整體水平,優化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率,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培養學生科學的求知探索能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時政教學;應用
時政作為初中政治考核占據比重較大的部分,對于初中生的中考成績、日常生活質量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為有效規避教學材料的枯燥性,有效拉近道德與法治內容與學生的距離,應該積極運用時政內容,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觀,積極主動地將所學內容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有效提升他們的日常生活質量。
一、精心設計時政導入,有效提升學生認知能力
初中生的認知能力有所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也在不斷優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積極開展時政教學,教師應該做好時政導入,把握教材內容與時政熱點之間的關聯性,有效提升學生的整體認知能力。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初中生在生活實踐中,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多的途徑來了解時政內容。但由于他們認知能力處于不斷成熟的階段,很可能對某些時政熱點存在認知偏差。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積極應用時政教學,這不僅能夠有效提升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糾正學生的認知偏差。在時政教學的應用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握科學的原則,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內容來篩選時政熱點內容,有效把握二者的關聯性,實現精準性的教學導入。同時,教師在時政內容的導入過程中,還需要貼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學生現階段的認知能力,精準篩選難度適中的時政材料。如在九年級教學《融入社會,肩負使命》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充分認知到當代中學生的責任和使命,教師可以準備航模,向學生展示一些我國航天等高科技的發展成果,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認知到我國航天事業方面的發展成果,鼓勵他們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我,將來為我國的航天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二、積極開展課堂討論,提升學生的時政意識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材內容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教師若采用傳統的照本宣科的方式,很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難提升學生的時政意識。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積極應用時政教學,有效提升該課堂的實效性,結合具體的時政案例來優化學生的時政意識。初中生的認知能力逐步提升,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覺醒,教師在時政教學的應用過程中,應該把握學生現階段的特點,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討論,積極引導學生評論時事政治。比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人身權利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初中生的生活環境相對比較簡單和單調,在他們的認知層面,很難全面理解人身權利,甚至還有不少學生覺得人身權利與自身無關。教師結合學生的這一現狀,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入時政內容,引導學生開展熱烈的討論。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人身權利的相關熱點問題,如“電信詐騙”等。教師就這些時政熱點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分析當前社會人身權利的保障措施以及現階段的社會安全話題等等。當學生通過討論而得出自己的結論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有效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內容來引導學生科學全面地認知人身權利。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就人身權利組織課堂演講比賽,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認知,全面搜集生活中的時政材料和社會問題,形成短小精悍的演講材料。實踐證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時政教學的應用能夠有效優化學生的法律意識,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三、做好時政內容總結,全面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積極應用時政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共同做好時政內容的概括與總結,全面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在時政教學的應用過程中,可以開展專題教學。教師結合初中階段學生可能涉及的時政內容,形成專題版塊,有效強化課本知識點與時政內容之間的關聯。以專題版塊來開展時政教學,綜合性提升學生的整體理解與分析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案例,案例可以以板書的形式呈現,還可以以影像資料的方式來呈現。當學生觀看完畢后,教師組織學生就材料中的內容進行思考,找出其中的時政內容。比如去年比較火爆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教師引導學生從反腐敗的角度來理解“人民的名義”所體現的法治精神、民主內涵,同時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內容來進行知識的梳理與總結,形成版塊內容。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初中教學中的必修課,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積極應用時政教學,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時代性、時效性,全面優化學生的政治意識,全面優化學生的認知能力,有效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關心現實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引入時政教學的策略探討[J].中華少年,2018(10):103.
[2]吳明花.時政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探析[J].新課程(中學),201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