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丙營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英語語法教學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及語法教材的限制,致使在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學習、經驗式學習?;诖?,主要以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現階段中存在的問題為起點,探索啟發式教學在中學英語語法課堂的實踐應用,并以啟發式教學的五階段為基礎,從英語語法教學的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進行實踐,以便提高師生課堂互動率,提高英語語法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學英語;啟發式教學;英語語法
在現階段的英語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中學生的理解能力較為有限且薄弱,要想學好英語語法,作為英語教師的我們非常有必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本文重點探討啟發式語法的教學方法,以期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能力,參與學習。
一、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在現階段的英語語法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學課堂上一直延續教師為教學主體、學生被動學習的思想,久而久之學生對于被動式學習產生厭煩心理,致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主動性,阻礙到學生英語語法思維的發展。另外,由于受到傳統教學弊端的影響,在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雖然對每一個語法都進行講解,但是學生的接受效果卻并不顯著。在進行英語語法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以課本中的知識語法為重點,沒有及時擴展知識,致使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按部就班地學習,不能接觸到最新和感興趣的英語知識,不利于培養英語學習的好習慣[1]。
二、中學英語啟發式語法教學的實踐途徑
(一)課前準備
1.創新教學觀念,提高啟發式教學意義
為了提高學生英語語法學習的效率,教師首先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生作為英語語法教學課堂的主體,圍繞學生展開教學以及教學設計,并且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而保證學生對于英語語法的理解透徹[2]。比如:在課前教師準備兩個句子填空:You are cute students→You are students( )are cute. It is a cute puppy→It is a puppy( )is cute,讓學生在課前進行練習,課上教師再從定語從句的角度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很快學生在啟發下說出答案:who/that;that/which,并明確修飾名詞或代詞的從句也是定語從句的一種。
2.明確學生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學
在進行英語語法教學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先通過課前預習了解本節課程學習的重點內容。其次,教師在布置課前學習任務時,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進而保證學生可以獨立完成語法預習。
(二)課內教學
1.抽查式課前預習,促進學習檢驗與引導
在進行啟發式英語語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先對課前語法預習的作業進行不同層次的抽查,然后再利用某一位學生的預習作業進行簡單定語從句的學習。如:“She is a kind girl.”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句話啟發學生的思維,這句話中主語為“she”,系動詞為“is”,表語為“ a kind girl”,其中表語中的“kind ”作為“girl”的修飾名詞作定語。
2.點撥式小組合作,促進轉換語法思維
在進行啟發式英語語法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語法的學習,教師在一旁觀察,當學生存在疑問時,教師可以過去幫助學生點撥語法思維,進而充分將啟發式教學方法融入其他的教學方法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英語語法學習的效率。如“He is a boy who is lovely.”教師可以通過反問的語氣引導學生:這是簡單句還是定語從句,如果是簡單句,表現在哪些地方?如果是定語從句,又從哪些地方表現?通過這樣的點撥,使得學生可以提高對語法的識別度。
3.啟發式課后鞏固,促進知識點整合
在進行課后啟發式語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作業的布置預留問題進行學生的啟發式教學,這樣既可以保證學生鞏固知識,又可以幫助學生整合知識點,構建學生的語法知識框架。如:教師布置作業中可以設計幾個定語從句,讓學生分析,“This is a book whose cover is red.”教師的要求是:不僅分析出來,還需要進行定語從句的造句。故根據老師的要求,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通過對教師課堂講解定語從句時的關系代詞、特征以及用法分析,然后再利用這些內容進行造句,這樣不僅有效地鞏固課堂上的知識點,還使得啟發式語法教學充分發揮作用,幫助學生培養英語語法思維。
總而言之,當教師利用中學英語啟發式語法教學法進行教學探索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對傳統語法教學中的內容進行整理,從源頭上杜絕語法學習的限制,在啟發式語法教學的過程中,從根本上幫助學生構建語法知識的框架,提高學生對于英語語法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史海靜.啟發式英語實踐教學研究:評《英語課程與教學論》[J].新聞與寫作,2017(9).
[2]潘素洪.高中英語語法概念教學的困境及其破解[J].教學與管理,2016(19):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