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唯唯
摘 要: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在于人才,人才的希望在于青年,而高校作為社會青年人才的重要輸送基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祖國建設和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則成為高校所肩負的時代使命,尤其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培育大學生創新精神越來越重要。
關鍵詞:雙創;創新精神;培育;路徑
基金項目:洛陽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8B335);河南省大中專院校就業創業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YB2018267)
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是新時代對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各大高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還未形成完整合理的育人機制,大學生缺少創新精神、缺乏創新能力成為各大高校所面臨的普遍問題。隨著“雙創政策”的大力推進,探索雙創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創新精神培育路徑已成為順應時代發展的重大課題。
1 培育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必要性
1.1 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中,除了傳授大學生必備的學科理論實踐知識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創新精神是衡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是自身綜合素質的外在體現,又是促進自身綜合素質提升的催化劑,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大學生,思維活躍且具備獨到見解,能夠將書本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去,能夠創造性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自身的實踐學習等綜合素質得到不斷提升。同時,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大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的觀點,這種觀點只要通過合理的表達得到認可后,就會激發學生獨立創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從而激勵他們不斷發明創造、改革和革新,而這種發明創造的行為正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驅動力。
1.2 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需要
當今社會是知識經濟型社會,在這種經濟社會中,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標志,創新能力也是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的講話中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可見,創新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國際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以人才強國為基本國策,把人才戰略上升為國家重點戰略,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必須要不斷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創新型人才,因為一個民族離開了創新就談不上發展。而高校大學生是建設祖國的后備力量,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2 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2.1 創新教育培育體系欠缺
創新教育是創新精神得以培育的主渠道,而完善的培養體系是創新教育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就目前而言,我國創新教育起步較晚,創新精神的培育還停留在最基礎的理論研究階段,培育體系和育人機制還未完善,創新精神培育效果不盡人意。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創新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高校對創新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相對于傳統的學科,創新教育還未納入規范的專業或者必修課程之中,大部分高校沒有意識到創新教育需要貫穿于各個學科之中,因此,學生很難全面掌握創新精神的內涵。其次,創新教育師資隊伍不完備。目前,各大高校擔任創新教育的教師多由輔導員和班主任兼任,這些教師并不具備完善的創新教育知識體系,不能完全掌握創新教育的方法,加之這些教師多為兼任教師,不能將精力完全投入到創新教育的科研之中,導致高校創新教育始終處在學科邊緣化的境地。
2.2 創新環境有待優化
受傳統觀念等多方面的影響,社會和家庭層面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未發揮應有的作用,創新教育還未形成完善的高校、社會、家庭三者聯動的培養機制,創新環境有待優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學生家長思維禁錮、創新意識不足。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多數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規規矩矩學好學校課程,畢業后按部就班找到一個滿意工作就可以了,一些家長甚至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學生受到家長的影響,禁錮自身想法,這不利于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的培養。其次,社會整體創新氛圍不夠濃厚。自國家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全國各地越來越重視創新型發展,但由于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創新目標定位還不夠科學、創新機制還不夠靈活,就使得整個社會的創新氛圍不夠濃厚,而學生的發展也會受到社會整體大環境的深遠影響。
3 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的路徑
3.1 健全高校創新教育培育機制
創新精神的培育離不開創新教育,各大高校必須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大學生的創新教育融入到各個學科之中,融入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去,高校應結合時代要求加大對創新教育的重視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大學生創新精神培育提升到重要位置。要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將創新教育納入大學生必修課程中去,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提升對創新教育的重視程度;同時,要完善創新教育的評價機制,創新教育的評價方法要結合時效性、可操作性的原則,例如,可以運用考試測驗的評價方法檢測學生對創新精神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運用日常量化的評價方法檢測學生參與創新相關活動的程度;運用情境模擬的評價方法檢測學生運用創新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3.2 加強創新型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應加大對創新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組建一支理論水平高、專業能力強的教師隊伍。高校可將創新教育納入規范專業或二級學科之中,成立正規的創新教育教研室,并將創新教育提升至和其他學科相平等的位置,讓相關教師安心致力于創新教育的教學之中去。同時,加大相關教師的培訓力度,定期組織他們參加高水平的培訓交流活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更好地促進高校創新教育的實施。此外,還可聘請社會上具有創新精神的精英人士加入到創新教育師資隊伍中來,讓他們定期給學生開展相關講座,用自身經歷言傳身教的讓學生明白具備創新精神的重要性。
3.3 優化創新精神培育氛圍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不是一蹴而就事情,也不是高校單一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社會、家庭的鼎力相助,只要高校、社會、家庭都充斥著濃厚的創新氛圍,學生便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受到這種氛圍的感染,自身的創新思維便得以發散、創新精神便得以養成、創新意識便得以扎根心底。因此,要想加強大學生創新精神培育效果,必須建立高校、社會、家庭三者聯動的創新精神育人機制,不斷優化創新氛圍。高校需要營造創新氛圍,多開展創新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中的各大企業需要進一步強化制度創新,可以通過人事制度改革,把具有較強創新觀念、創新能力、創新業績的人才選拔到各個崗位上,形成“創新優則仕”的社會新觀念,從而讓大學生意識到創新能力是未來擇業的一個重要砝碼;家長需要克服傳統觀念,不要將自身想法過多的強加給孩子,阻礙孩子的創新思維發展,應給予孩子更多的獨立思考空間,支持他們別出新策和特立獨行的想法。
4 結語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育越來越重要,各大高校應該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將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擺到重要位置,從多方面著手不斷優化高校創新氛圍、構建合理的創新教育育人機制。
參考文獻
[1]王芳.淺析當前高校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J].才智,2015(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