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摘 要:中職生大多是普通教育中的失敗者,他們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在學習動機上就顯得不足。要想讓中職學生學習達到較好的效果,不僅要注重外部教育環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這是中職學生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必備能力之一。
關鍵詞:學習興趣;中職生;文化理論課
中等職業學校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為社會培養具有較強職業能力人才,為企業生產、服務在一線的崗位提供高素質專門技術人才為辦學目標的機構。中職的文化理論課是學校針對不同專業實踐實訓操作奠定基礎而設置的,可見中職文化課程學習重要性。然而,很多中職學生的學習狀況卻讓人堪憂,學生厭學現象相當普遍,課堂上萎靡不振,課下精神百倍。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學習興趣和動機欠缺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原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好比化學反應的催化劑,看似存在悄無聲息,實際卻能加速反應,甚至有些反應沒有催化劑根本不能進行。
1 學生厭學原因
1.1 中職生源基礎薄
近年來中職學校招生改革和招生規模的擴大,中職學校招生基本失去對招生對象的考核標準和基本求知能力要求。中職學校生源大多數來源于初中畢業未能考上高中的“失敗生”、初中未畢業的輟學生、“問題生”、高中學習階段中途退學生,他們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造成一定心理負擔,潛意識里面就給自己定位為差等生了,他們幾乎是在中學階段就喪失了學習興趣,學習信心不足。部分中職學生選擇中職學習的目的就是來混年齡,中職學習期滿后年齡大了就外出打工。還有一部分學生對就讀學校或專業的選擇都是完全聽從父母安排。
1.2 家庭教育的失敗
家庭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教育力量和優勢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中職學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社會底層家庭。這類家庭大多數父母接受教育程度不高,或是家庭關系破裂的單親家庭。在家庭關系失衡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行為習慣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在人際關系認知上產生偏差,甚至形成不良個性心理特征。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長以為教育只是學校、老師的事情,他們或是對孩子的成才發展漠不關心,甚至對部分“問題”孩子,家長管不住,直接將孩子送到學校把希望寄托在老師身上,讓老師代替家長管教學生;或是對孩子學習寄予較高期望,他們把因為自身學歷不高為了生計所受困苦變成無形的精神壓力施加給孩子,在毫無教育理念的背景下一味要求孩子要出人頭地。
1.3 社會對中職學校的偏見
社會對中職學校認可度不高,許多企業行業在用人上只注重學歷,沒有注重技術和實際工作能力。在企業用人機制上,政府監管力度不夠,甚至部分企業招收未成年人就業。導致中職學生畢業后出現就業不理想或難就業的情況。很多學生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選擇就讀中職院校。因此,在學生心理上就會認為中職學習不重要,即使學習好了也不能保證有好的工作崗位提供給他們。
2 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培養學習興趣策略
2.1 加強家校聯系,多方聯合培養
長期以來,很多中職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庭都缺乏成功的體驗,他們往往是被放棄教育的一部分。但事實上,他們身上有很多未被他人發現的長處與優點。家長應該努力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去發現孩子身上的優勢并為其提供獲取成功體驗的平臺,在孩子成功后及時給予肯定和贊揚,只有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才有助于樹立起自信心。另一方面家長要改變“教育是學校的事,沒教育好孩子是學校的責任”這種觀念。家長與學校的互相溝通,能夠使家長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能夠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進行更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對學校來說,教師通過與家長的交流也能更好的了解學生個性與優勢,具有針對性地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在全面貫徹素質教育方針的過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核心,只有“家校”形成有機合力,才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2 加強人文關心,誘導學習興趣
從中學學習到中職學習,中職生面臨了與初中階段完全不同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模式。相比較中學階段的文化課程,中職課程中增加的專業課程學習,他們容易感到緊張、焦慮和無助。課下,教師要盡可能與中職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遇到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并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們一起分析問題,思考方法、解決問題。通過交流與溝通,一方面增進了師生之間情誼,讓他們感受到關心和溫暖,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找到學習的突破口,樹立學習信心,誘導學習興趣。
2.3 理實課程相結合,豐富課堂形式
中職學生由于文化知識基礎薄弱,對專業基礎課程理論知識學習興趣不高。但他們大多活潑好動,枯燥、空洞的理論知識課堂基本不愿意聽,但他們大多具有多思好動的特點,因此,在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結合實踐、實訓課程講解理論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可以實現學、教、做三合一,讓學生知識技能并舉,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由“懂”到“會”即由懂理論知識到會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操作的轉變,促使教學目標的最終達成。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運用多種途徑及方法,結合中職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創設情景教學,讓學生愿意學習、有方法學習、快樂學習,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2.4 優化教學方法,變“厭學”為“愿學”
方法決定效果。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及每位學生實際情況,制定與中職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相符合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逐步實現“學會”到“會學”,最終達到“好學”的理想境界。只有學生充分掌握了學習自主權,才能在學習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和學生分享成功的快樂。此時,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探索的樂趣、實踐的樂趣、成功的樂趣。
2.5 分析人才需求現狀,開展定向培養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中職學校的就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要在挑戰中謀發展,中職學校就要客觀分析就業難的問題所在,承認差距,在變革中找準著力點。中職學校可以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結合當前就業形勢的新趨勢和學校專業課程開設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改,做到人才培養與市場的有效接軌,實現對中職學生的訂單式培養。另一方面,在對學生專業化培養同時,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引導在校中職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技能等級考試、技能比賽等。此外,中職學校要盡快建立健全就業指導體系,認真研讀有關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廣泛開拓校企合作模式,采用多種途徑有效引導中職學生順利就業。一定條件下,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學習期間到企業見習、實踐等,讓學生切實明白企業對人才能力要求,在課堂中更好的開展有針對性學習。
3 小結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職業教育作為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從中職學生現狀看,這個總體人數異常龐大的群體基本上是義務教育階段被“放棄教育”的特殊群體,也是家庭教育中的“失敗品”,在學習方面他們都飽受失敗的痛苦,甚至社會和家長也認為他們不如普通學校的學生,導致大部分中職生內心也認為自己比別人差,對學習失去信心。要從根本上培養中職生對文化課的學習興趣不僅需要教師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作優化,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還需要從心里學角度構建他們相信自己能學習好的信心和學習理念,而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王存英.如何提高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J].內江科技,2011,32(04):188-189.
[2]林翠霞.中職學生厭學情緒成因分析及應對策略[J].現代教育,2012(Z2):82-84.
[3]劉子中.中職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分析[J].才智,2017(2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