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必須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四個全面的第一條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已經進入基本小康社會,但是如何在全面小康社會之中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務是關鍵一步。在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在國家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后,推動實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的關鍵舉措,是傳承發揚優秀文化,促進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全面小康;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建設
1 成都市龍泉驛區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背景和成效
成都龍泉驛區是成都市重點發展的區域,是全省汽車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域,聚集了一汽大眾、沃爾沃等國內外知名整車生產企業。全區幅員面積557平方公里,轄12個街(鎮)鄉,戶籍人口63.5萬,是成都市重點建設的東部衛星城、國家級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天府新區成都國際汽車城、中法成都生態園坐在地,也是馳名中外的 “水蜜桃之鄉”。2015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1001.2億元,人均GDP接近2萬美元,是四川省首個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元的縣域經濟單元,區域經濟綜合實力連續兩年居全省“十強縣”第一位。
今年來,龍泉驛區將公共事業建設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把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作為推進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始終堅持在區委領導下以政府為主導,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大力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吸引聚集各類文化服務人才,推動構建“區鎮村”
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探索出一條符合龍泉驛區實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路徑,基本實現了文化惠民、便民、安民、樂民的發展目標,全面建設設施健全、功能齊全、運作規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從橫向上來看,基本形成了城鄉一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推進街鎮鄉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站、流動圖書館和農家書屋、圖書借還“一卡通”、數字圖書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電子閱覽室、市民藝術學校、市民藝術團、籃球場、乒乓球桌、廣播電視、健身器材“11個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全覆蓋”格局。
縱向來看,實現了所有街道、鄉鎮文化站的滿覆蓋,140個村、社區文化活動室全部建設。初步建成了以市民藝術學校總校為龍頭、12個分校為主干、村(社區)藝術分校為補充、覆蓋全區的“1+12+N”的三級市民文化藝術教育學習服務體系;形成了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電影人人看的網絡格局。基本構建了設施健全、功能齊備、運作規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了“城鄉互融共建完全一體化”和“城鄉互動共享基本均等化”。[1]
2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時存在的問題
經濟發展了,我們的精神文明發展也應該跟上來。但是近幾年我們在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中存在許多不協調的地方。十三五期間,文化部提出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情況報告審議意見的報告,報告提出,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財政投入偏少、服務效能不高、基層文化隊伍不穩定、社會參與不足等問題,是長期制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需要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共同努力。
這個問題特別是在環境相對封閉的農村地區,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與外界接觸增多,其中就存在錯誤的風氣引導,導致低俗文化風氣盛行,主旋律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成為主旋律的文化載體,充分發揮主旋律的引導作用,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的文化風氣和價值追求。
3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
各級群眾藝術館、文化館作為政府公益文化事業單位,要樹立一種理念:文化也是民生的重要內容。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我認為,建設與小康社會相協調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以以下六個方面為出發點:[2]
3.1 以人民為中心
1)文化發展為了人民。始終堅持文化發展的目標,做到每一項文化活動的開展都有效益,每一項文化活動的成果都讓人民大眾接受和滿意,充分提高文化服務效能;
2)文化發展依靠人民。始終堅持文化發展的每一步都扎根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當中,積極開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
3)文化成果有人民共享。積極破除城鄉文化差異的壁壘,做到城鄉和區域均衡發展,使每一個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文化
權益。
3.2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要求我們始終把社會主義價值觀貫徹在每一項文化活動的開展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引導作用。
3.3 以均等化為目標
所謂均等化,不是盲目地使所有地區、所有人享受一樣的文化服務產品,而是保證每一位公民都能享受到的最基本的文化權益,就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不可或缺的基本文化服務,從而使這種文化服務根植于每一位公民心中。
3.4 以社會化發展為趨勢
1)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要求各級政府正確處理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通過簡政放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各種市場主體和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之中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供給方式和資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為基本特征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治理結構,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總體水平;
2)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有效路徑,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進入公共事業領域。這有利于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做法,促進政府自身運作方式的改革,減輕政府壓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效率;有利于發揮社會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改善社會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發整個社會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創造力。
4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4.1 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的創新
積極發展地區特色的優勢,因地制宜開展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文化服務產品;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投入,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技術水平;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人員的培訓,創新其服務意識,改善其知識結構,提高其服務水平與質量,從而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
4.2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改革
以公眾滿意度最高化為目的,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構建體現時代發展趨勢、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市場經濟要求、符合文化發展規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5 以法治為保障
1)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構筑起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基本法律制度體系的框架,為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和保障提供法律依據。法律建立的主要制度包括: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制度、公共文化服務公示制度、公眾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使用效能考核評價制度、公共文化服務資金使用監督和公告制度等;
2)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做出一系列規定,對設施建設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法律針對一些長期困擾基層的設施建設問題,將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規定和實踐中的成功經驗上升為法律。比如,明確了新建、改建、擴建居民住宅區要按照有關規定配套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將居民住宅小區配套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法律化。
6 結語
綜上所述,在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在國家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后,推動實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的關鍵舉措,是傳承發揚優秀文化,促進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劉昊.電子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成都市龍泉驛區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案例研究.2016.3.15
[2]高明達.遼寧省本溪市群眾藝術館,文化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不二選擇.2016.1.15
作者簡介
楊揚(1977-),男,漢,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大專,群文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