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悅 李欣
摘要:反饋在二語寫作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二語寫作的反饋研究已是測試與評估領域一大熱門課題。隨著對認知過程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強調,在研究中引入社會文化活動理論已成為一種趨勢。本文就國內近年來在社會文化理論視角下進行的二語寫作反饋的研究做一述評,旨在了解該領域研究現狀、發展脈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以期對國內的相關研究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活動理論;反饋;社會認知過程;二語寫作
作文修改與反饋是二語寫作中兩個重要的環節,反饋與寫作類似,是一種由讀者向寫作者“輸入”的復雜的認知過程,其中涉及到閱讀、糾錯、評論等一系列活動,目的在于直接糾正寫作中出現的錯誤,或為寫作者指明錯誤出處、原因及修改方法,需要反饋者擁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以及情感投入。二語寫作的反饋形式主要分為教師反饋、同伴反饋和網絡反饋。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就二語寫作反饋進行研究,成效顯著,但只有少數研究以活動理論為基礎,關注二語寫作反饋的認知過程和社會文化環境。筆者針對“中國知網CNKI“的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檢索到的相關論文,就近年來國內相關研究進行綜述,旨在了解該領域研究現狀、發展脈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以期對國內的相關研究起到促進作用。
一、社會文化活動理論視角下相關研究
(一)活動理論框架
活動理論是社會文化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最早是維果斯基[1](Vygotsky,1978)提出的中介(mediation)思想,強調了人類心智和認知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和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之間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芬蘭學者Engestrom[2](1987)提出了社會活動文化理論思維三角模型,該系統中包含主體、客體、中介工具、規則、共同體、勞動分工以及成果七個組成部分,恩格斯托姆認為主體作用于客體并將其轉化為成果的過程受到了中介工具、規則、共同體以及共同分工這些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社會文化活動理論現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在活動理論視角下,反饋不再是一個個人活動,而是一個集認知和社會文化因素一體的集體性活動,這一理論為二語寫作反饋機制研究帶來了新的理論視角。筆者檢索到近年來國內僅有八篇相關期刊論文,對這些研究進行分類并進行了綜述。
(二)社會文化活動理論視角下二語寫作反饋研究綜述
八項研究均基于活動理論進行分析探討,具體可分為三類:對于某種反饋形式的單一研究、兩種或兩種以上反饋形式的結合研究以及在反饋過程中反饋者語言選用研究。
1.對于一種反饋形式的單一研究
于書林[3]等人(2013)發現二語寫作過程理論、二語習得互動理論等不能考慮到社會文化環境因素在同伴反饋過程中的作用,也無法系統地展現同伴反饋這一過程,因此基于社會文化活動理論建立了二語寫作同伴反饋系統模型,對同伴反饋這一過程進行了新的闡釋,突出了同伴反饋的過程性和社會性,展示了拓展式學習的潛在性。蔡遠順[4]等人(2014)在社會文化活動理論的基礎上就寫作糾錯反饋能否促進二語語法習得做出了分析,以數篇實證研究論證了二語寫作糾錯反饋的有效性,并以活動理論為理論基礎提出建立二語寫作糾錯反饋模型,提出應從多元化角度對語法項目進行考察,以防學習者進行錯誤規避。
毛志成[5](2017)將認知視角和社會文化活動視角相結合,選取48名英語專業學生進行了實驗,以探究教師書面反饋對大學生二語寫作的影響。通過實證實驗證實了教室書面反饋有助于學習者發現自己二語寫作中存在的不足,對學生的二語寫作能力提高有正向促進的作用。王利華[6](2016)基于社會文化活動理論,構建了中外教師二語寫作反饋對比模型,并進行對比研究。通過從該模型的六個方面分析得出,中外教師反饋之間存在不同的特征,對作文的修改和質量水平的提高存在個體差異,學習者對這兩種反饋方式的信念和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兩個反饋系統可以進行合作互補,共同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兩項研究分別從實證和理論對教師書面反饋進行了模型構建,驗證了該模型的可行性,并從中外教師結合方面以及如何優化書面反饋提出了建議。
2.多種反饋模式相結合的研究
有學者結合多種反饋形式,構建了多元化模型,從理論的角度論證了二語寫作多元化反饋模型的可行性。于書林[7](2012)基于社會文化活動理論,將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相結合,以活動系統的三角模型為母框架,構建出了一個包括反饋主體、客體、中介工具等在內的七個成分的二語寫作反饋系統模型,并對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二者的異同的進行了分析。孫銘陽[8](2016)以社會文化活動理論為理論基礎,構建了教師反饋、同伴反饋和網絡反饋三者相結合的二語寫作反饋系統模型,并對三者的異同和融合程度進行分析討論,提出在融合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三者的優勢,注重三者銜接和融合過程。此類研究重點突出了反饋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社會環境因素在二語寫作反饋過程中的作用,研究者也提出了一系列相應的策略。
3.關于反饋過程中反饋者語言選用的實證研究
反饋者在反饋過程中的語言選用一直是研究熱點問題,兩位作者以活動理論為指導,進行了研究。Lawrence[9]等人(2017)提出,鮮少有研究者對中國二語學習者在同伴反饋過程中語言資源使用這一課題進行研究,遂從活動理論角度出發,采用定量實驗與定性分析結合的方法,進行二語寫作反饋實驗和半結構式訪談,通過實證的科研方法探究出中英文反饋數量與形式的不同,以及影響同伴反饋者語言選用的因素。于書林[10]等人(2013)基于社會文化活動理論,對22位不同教齡不同職稱的大學英語教師進行了書面反饋實驗,并對其文本進行分析,數據顯示:大部分教師在進行書面反饋時都會使用母語,并探討了其使用形式和原因。這兩項研究為分析二語寫作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的語言選擇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和視角。
(三)研究評價以及未來研究趨勢
上述理論與實證研究為二語寫作反饋研究領域引入了社會文化活動理論,社會文化活動理論的應用能夠更為全面地考慮到反饋者的認知過程和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為二語寫作反饋的后續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在活動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二語寫作反饋機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意識到國內這方面研究存在有待發展的方面。首先,國內目前的二語寫作反饋研究多依靠活動理論提出相應的理論框架,缺乏實證研究的統計數據和分析的支持,可行性和可推廣性還有待商榷;其次,僅有的實證研究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例如取樣方法的選取不夠科學使得研究樣本容量較小,研究結果的普遍性受到影響;沒有將書面反饋和口語反饋相結合分析,不能得出反饋對學習者作文修改的總體影響等;最后,反饋客體均為記敘文、說明文等種類,而對大學生及研究生需要進行其他文類的訓練,例如英語學術論文的寫作,所以應對學生不同文體、不同類型的寫作進行測驗,更全面地在活動理論視角下進行二語寫作反饋機制的研究。
二、結語
社會文化活動理論為二語寫作反饋機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論框架和視角,從研究數量上可以看出,國內這一方面的研究還處于萌芽階段,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證研究都需要更系統、更深度地去研究,期待國內相關研究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將研究結果應用于二語寫作的反饋活動中。
參考文獻:
[1]Vygotsky,L.S.,&[Etal,E.....(1978).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Engestr?m,Y.(1987).Learning by expanding.
[3]于書林,И Lee.基于社會文化活動理論的二語寫作同伴反饋系統模型構建[J].山東外語教學,2013 (5):24-29.
[4]蔡遠順,楊勁松.社會文化活動理論視角下的英語寫作糾錯反饋研究[J].廣東醫科大學學報,2014 (1),124-126.
[5]毛志成.教師書面反饋對大學生英語寫作的影響[J].英語教師,2017,17 (13):29-32.
[6]王利華.基于社會文化活動理論的中外教師二語寫作反饋模式對比研究[J].海外英語,2016 (21):20-21.
[7]于書林.教師反饋與同伴反饋——社會文化活動理論視角下的差異與融合[J].現代外語,2013,36 (1):70-76.
[8]孫銘陽.基于社會文化活動理論的二語寫作三種反饋系統差異與融合[J].語文學刊,2016 (12):100-104.
[9]Lawrence Jun Zhang,&程曉龍.基于“活動理論”的同儕反饋中母語和二語的使用對比研究[J].外語研究,2017 (5):53-60.
[10]于書林.教師書面反饋中的母語中介功能探究:社會文化活動理論視角[J].外語界,2013 (2):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