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銀安
【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小學語文教育而言,尤其是小學語文的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的培養,應該加強小學語文的閱讀與寫作教學,讓學生喜歡閱讀、喜歡寫作,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讀與寫;構建;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而言,通過不斷的語文閱讀與寫作的訓練,將語文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機結合,不斷豐富教學素材,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及小學生的寫作教學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現狀
(一)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背景相背離
調查研究發現,現在的小學生語文閱讀多是語文老師指定的一些比較經典的小學讀本閱讀,但是這部分經典素材大多是年代比久遠的素材,與我們現階段的生活有著較大的區別;在小學寫作中,老師也大多采用一些寫作例文以及一些考試中常見的寫作題目進行教學,從而導致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與現階段的小學生生活環境相差甚遠,從而在語文教學中無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對于語文閱讀表現出了嚴重的厭倦。
例如,在某一篇小學生作文中要求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描述自己的媽媽,并給出了參考例文,結果在全班二十多位學生中,就有十五位學生在作文中使用了例文提到的“大大的眼睛,瘦長的瓜子臉,瘦瘦的身材”,更甚者有十八位學生在作文中對媽媽有“喜歡穿漂亮的花裙子,沾著漂亮的眼睫毛,涂著紅紅的口紅,在晚上吃完飯以后很喜歡化妝、做面膜”等大量的套話和空話。這種嚴重的不符合自身實際情況,套用例文語句的現象在小學作文寫作中普遍存在,導致老師無法通過作文寫作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無法培養學生寫作能力,阻礙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小學生對于語文閱讀與寫作的熱情不足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周圍的社會中的各種社會現象都表現出了足夠好奇,并且都有著一種強烈的表達欲望。但是,在目前的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教學中,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老師將教學重點放在了應試作文寫作技巧以及語文素材的閱讀題材的解讀等應試知識點的訓練上,從而導致學生在不斷的應試教育中失去了對語文閱讀與寫作的興趣。
例如,小學老師組織小學生進行春游活動,同時為了提高小學生在自然環境中發現美的能力以及將自己內心想法轉化為語言文字進行表達的能力,從而在春游中會布置小學生寫一篇描述自己春游所見所聞的游記,很多小學生在聽到春游后需要寫一篇春游游記后,一整天都會表現得憂心忡忡。但是,在第二天學生交的春游游記中,老師會發現很多小學生都采用了老師在寫作課堂所教授的一些寫作技巧,從而導致學生的游記都千篇一律,嚴重影響著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讀與寫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小組互動閱讀學習,促進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教學
在語文閱讀與寫作中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開展小組化討論學習,同時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布置一些開放性的討論話題,從而很好地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活動中來,促進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的語文閱讀,使學生在語文閱讀與寫作中形成相互促進、相互趕超的良性競爭氛圍,并有利于學生通過相互之間的游戲化學習,調動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與寫作能力。
(二)利用互聯網資源拓寬閱讀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現階段互聯網資源極其豐富的時代背景下,要求語文老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預留語文課下實踐的開放性閱讀內容,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資源對課上所學的語文知識進行積極解讀,并在家長的協助下,自己在課下編制一些語文寫作教學游戲,引導小學生針對特定話題的口頭描述,并通過引導讓家庭成員參與到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中來,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興趣,加深對于語文閱讀素材的解讀和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和寫作能力。
例如,在進行語文教材中《長城》一課的教學中,語文老師在網絡上搜尋一些關于北京長城的素材,搜尋一些文學作品中對于長城的描述的精彩語句,以及關于長城象征意義的解讀思想,從而充分拓寬《長城》這一課程的教學內容,并在課堂上將搜集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對互聯網教學素材進行閱讀,從而拓寬小學生的閱讀素材,引導學生學習長城相關文學閱讀素材知識,同時引導學生對于閱讀素材的記憶,并引導學生將素材中的知識應用到寫作訓練中,從而培養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素材的理解,促進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從而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伴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小學階段的素質教育中,語文老師應該摒棄傳統的落后的教學模式,應用互聯網、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儲備,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寫作與閱讀能力,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胡大嬋.讀與寫——提升學生英語表達力的得力“雙翼”[J].考試周刊,2017(67).
[2]張清云.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教學對策探析[J].新課程(中),2017(8).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