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彬
【摘要】古詩文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能夠表現出充沛的藝術感染力,同時也凝結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技校所使用的語文教材中,收錄了我國眾多古詩文中的名篇佳作,這些作品都有著非常高的審美價值。通過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鑒賞經典古詩文,并引導他們對古詩文進行誦讀與聯想,將會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同時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審美取向,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民族自信得到樹立。
【關鍵詞】古詩文;技校語文;誦讀;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在技校進行學習的學生,其文化課的基礎都相對比較薄弱,其中一部分學生文化課基礎薄弱,因而對文化課的學習缺乏積極性,且具有自卑的性格特點,在學習與生活中往往展現出不求上進、意志消沉。技校的語文學習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審美觀以及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古詩文是中華民族中具有較高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的產物,通過引領技校學生投入到古詩文的學習中,將會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并使他們的文化素養也能夠得到提升。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在語文課堂中進行古詩文教學的引導,需要探索一些有效的策略來具體實施與展開。
一、重視學生誦讀在課堂中的應用
古詩文教學需要對學生進行古詩文朗讀的引導。首先,需要教師講解古詩文中較為生疏的字,讓學生認清字形與發音,這是古詩文朗讀的前提條件。并且,教師也需要向學生介紹一些漢字創造的背景,加深學生對古詩文中漢字使用的理解,在此基礎上來引領學生進入到古詩文的誦讀環節。通過大聲誦讀,學生會對詞句中陌生漢字的發音得到練習,促進語文的學習。而最重要的是,有些古詩文所體現的精神與情感,只有通過大聲朗讀才能夠受到感染。學生在誦讀中可以體會到作者創作的意境,領悟祖先的心胸氣魄,并從中汲取到豐富的文學素養。在學生的朗讀中,如果教師再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配樂,使音樂與古詩文進行結合,會營造出古詩文的文化氛圍,更有利于學生朗讀的體驗。如學生在誦讀“大江東去浪淘盡”這一句詩時,教師可以播放江水奔流洶涌的聲音作為背景音樂,會使學生在誦讀詩句時真切地感受到詩中的意境,而這些體驗是教師難以在教學中以講解的方式向學生進行傳輸的。
二、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展開聯想、體味意境
學生在學習古詩文時,初步感受到語句中韻律與辭藻的魅力以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想象力加以引導,使學生對古詩文理解能夠基于聯想的意境。古詩文在創作中,作者會描繪出其獨有的意境,比如古詩詞字句中涉及明月、大雁、竹、蘭等,這些字的出現會形成獨有的意境,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對學生加以啟發,使學生面對這些字句時產生聯想,進而進入到古詩文的意境當中,更好地去理解其體現的思想情感與精神內涵,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搭橋,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古詩文的意境美。如劉禹錫所作的《石頭城》,詩人隨手拈來山、城、水、月等常見的意象,別具匠心地組合成“意象之城”,進行了城與人之間探究歷史奧秘的對話。意象之間相互映照折射,形成了意象集成的效應,講述了一個歷史滄桑與城市盛衰的故事。通過這首詩所體現的意境,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聯想力進行啟發,并在加強古詩文理解力的同時,也促進學生受到意境中思想情感的渲染。
三、強化學生在課堂中進行經典細讀
對古詩文進行品讀能夠掌握其意蘊之美,品讀應該是一種細讀,也就是對古詩文進行逐字逐句分析,達成對古詩文內涵的深層次掌握。在技校的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也需要引領學生對古詩文作品進行品讀,來實現對他們文化的渲染。在品讀古詩文的過程中,需要教師教導學生如何去展開?如在品讀白居易的《琵琶行》這一首詩詞時,詩人對琵琶女不幸的生活進行了描繪,并結合自己在仕途中受到打擊,表露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詩人將社會的動蕩、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以及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付諸詩中。教師在授課之初,先介紹作者個人生平,讓學生理解作者因何與琵琶女產生共鳴,進而再逐字逐句帶領學生分析、講解,使學生在品讀中獲得深層次的理解,理解作者所感,體會作者之思,真正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想法。通過文本細讀,促進學生古詩文領悟能力的提升,加強其文化素養。
四、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技校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呈現出興趣匱乏的現狀,教師在注重教學方法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才能促進古詩文的教學效果。在課堂講授中,穿插古詩文背景故事,引起學生對于古詩文的興趣。比如,講授《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講述了蘇軾的生平,引發他們對于詩人人生的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詩詞內蘊,思考作者為什么拿自身和周瑜比較。又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開展古詩文朗讀比賽,要求學生按某一主題,比如“酒”“月”等,課前制作相關古詩文的PPT,并在課堂上誦讀。通過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古詩文的意蘊美,甚至可以引發他們對古詩文的喜愛,更加有利于在古詩文中凝聚的中華文化在技校學生中的傳承。
五、結語
在技校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古詩文的學習,在為他們帶來審美享受的同時,增加對歷史的了解、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價值以及語文素養得到提升,也會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影響,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新時代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朱茂林.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摭談[J].中學語文教學,2017(6).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