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明
【摘要】缺少了合作,語文學習勢必會走向孤立與無助;缺少了合作,信息交流與分享就會發生堵塞。因此,合作探究應成為語文課堂上的一個“重頭戲”,教師應著力當好導演,組織學生演好一出出合作探究之戲。
【關鍵詞】語文學習;拓展;想象;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學科是一門與語言文字打交道的學科,時下該學科的學習已引起教育領域眾多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語文學科將不再被置于弱勢地位,而要重拾主要學科之“尊嚴”。為此,教師務必摒棄錯誤的教學思想與課堂行為,拒絕“灌輸”與機械訓練,追求有效的閱讀教學活動,切實發展學生語文能力。
一、通過有效的閱讀,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理念,為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缺少了合作,語文學習勢必會走向孤立與無助;缺少了合作,信息的交流與分享就會發生堵塞。因此,合作探究應成為語文課堂上的一個“重頭戲”,教師應著力當好導演,組織學生演好一出出合作探究之戲。筆者在研讀小學語文閱讀教材的過程中,發現好多內容是比較適合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比如《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大故事中套著一個小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學生比較喜歡有故事情節的課文,讀起來有味兒,而此文恰好有著生動的情節,有著鮮明的人物形象,所說明的道理也不是很深奧。鑒于課文內容及形式上的特點,對本文的學習不需教師多講,首先要立足于“讀”,讀中想象,讀中體會,讀出情,讀出味,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可以個別展示朗讀,可以分角色朗讀,其中第二種方式學生讀起來較為帶勁。在研讀課文中鑲嵌著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合作探究的任務:“那個少年那天果真看到了‘螳螂捕蟬這一幕了嗎?”圍繞“看到”和“沒看到”學生在小組內展開了討論。一些學生認為那天少年真的看到了這件趣事,因為他等了好幾個早晨;而更多的同學通過分析則認為那天并沒有發生這件事,他拿著的彈弓只是一個道具,他轉了幾個早晨是為了遇見吳王,好引起他的注意,并趁機給他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這樣做不動聲色、天衣無縫,更能看出少年的機智。通過這樣的分析與辯論,學生達成了共識,少年睿智機敏、堅持不懈的形象也深深定格在學生心中。
在講讀完課文之后,學生對文本有了充分的感知與領悟,此時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創作課本劇并進行排演。為了使劇情更加生動,讓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學生可以對文本進行再創造,給人物添加一些語言和動作,準備一些道具。事實證明,課本劇表演能夠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給語文課堂帶來生機。
二、通過有效的閱讀,培養學生捕捉文本信息的能力
閱讀其實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并不是眼睛對文字的簡單映現。閱讀,是要捕捉信息的,不管是課堂上對課文的閱讀,還是將來工作中的閱讀或者是生活中消遣式的閱讀,都要實現這一目的。信息的捕捉、分析與加工,都需要教師進行有意識的指導與訓練。入選小語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和打磨的,都具有較強的典范性和可讀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不同的方法、途徑、策略,培養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比如,《學會合作》是一篇演講稿,也屬于議論文的范疇。教學此文首先要引導學生盡快地找出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即課文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所亮出的思想。那么,作者又是如何證明自己觀點的呢?這就需要教師繼續引領學生穿行于文字之間,去感悟、分析、概括。完成這一任務可以運用自主閱讀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這樣的提示:作者舉了什么例子,通過這個例子想表明什么觀點。最后,通過交流、分享,形成共識:作者舉了兩個例子,可以各用四個字來概括,一是“樂團演奏”,二是“火海逃生”;第一個例子說明合作要有高度統一的目標和協作精神,第二個例子強調合作要有自我犧牲精神。至此,學生基本上了解了這篇演講稿的思路與框架,弄清了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想觀點,捕捉文本信息的能力在分析與概括的過程中得以鍛煉與提高。
捕捉信息能力的培養,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閱讀與分辨,幫助學生去除“枝葉”,保留“主干”,提取重要信息并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要鼓勵學生勇敢地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分享,共同完善認識。
三、通過有效的閱讀,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能力
閱讀一篇課文不能一遍又一遍糊里糊涂地讀,“食而不知其味”。教師要憑借閱讀來培養學生感知、感悟、概括與歸納等能力。每一遍的讀都要有著明確的目的,都要運用有效的指導策略,這樣才能克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使學生讀有所獲,趣從讀中來,理從讀中生。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是理解與捕捉信息的一個重要策略,整體感知也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要求。為此,教師要著力在閱讀中培養學生這一能力,不斷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比如,教學葉圣陶的《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游記,要引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自己去發現文章的寫作思路,找出“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即作者的游蹤和溪水流經的路線。理清線索的目的,是讓學生懂得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兩條線索,文章的結構才能夠渾然一體。以后自己在寫游記的時候可以借鑒運用。當然,在理清線索之后,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抓住課文中描寫精彩的語段,指導學生反復品讀,借此培養學生的感悟與欣賞能力。完成這一任務的方法很多,如默讀、比較、篩選、圈畫等。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研讀《記金華的雙龍洞》之后,發現文中有兩部分的描寫尤為精彩:一是描寫進洞的感受,二是雙龍洞內的景物。筆者給予肯定和鼓勵。在欣賞過程中,一位同學說:“作者進洞時很刺激,給人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另一位同學則說:“自己讀著讀著,仿佛也跟著作者一起仰臥在小船里進洞了……”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它能夠讓學生產生感想,激發向往的熱情。正是憑借這樣的閱讀、交流,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和欣賞水平才得以不斷提高。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