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遜
【摘要】學生思考的前提是了解文章內容,而對內容的了解,讀是最快捷、最方便的辦法。可見,“讀”是初中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本文分別從情境創設、加強對學生閱讀技巧的指導、加強學生課外閱讀、通過問題設置吸引學生閱讀興趣等四個方面對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展開討論。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學習的最基本方式就是閱讀。通過對于教材內容或是課外知識的閱讀,既能夠增強學生的素材積累量,又能夠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是阻礙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最大因素。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是現階段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相關情境,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情境教學法是現階段小學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其主要是指針對相應的教學主題,制定相關的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課堂的枯燥是學生閱讀興趣不高的主要原因。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相結合,利用信息手段為學生創設出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場景,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以部編版教材小學教學為例,在小學一年級下冊中關于《春夏秋冬》的學習中,在正式上課前,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校園里春夏秋冬不同時間段的景色圖片,以此來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既能讓學生對于季節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又能加強學生對于不同季節的校園景觀的了解,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
二、加強閱讀技巧的指導,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學生閱讀技巧的欠缺會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對于學生閱讀技巧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閱讀模式。例如在閱讀古詩詞的時候,很多學生不能很好斷句,導致對文章的內容不能有很好理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能感受到文章的情感變化,體會不到文章的優美意境。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就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教會學生閱讀技巧。
在部編版小學二年級的教材中,關于學習《風娃娃》的知識時,教師首先就可以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然后再為學生分析風娃娃的內心情感變化,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對文章進行閱讀,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技巧。學生只有在閱讀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才能對文章有一個更好了解,進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三、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于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
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需要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推薦一些與文章內容相似的書籍,讓學生在課外進行閱讀。或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為學生推薦書籍,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部編版教材中關于《大禹治水》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針對大禹的故事為學生展開講解,以此來吸引學生閱讀興趣。在學習了文章內容之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推薦相關的書籍,比如《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等。教師在書籍推薦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推薦一些比較經典的書籍,利用書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四、在教學中設置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深層次閱讀
問題是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索的最直接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設置來引導學生展開閱讀,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章,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加強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教材中關于《烏鴉喝水》的學習,教師在上課之前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比如可以問學生:“烏鴉是如何喝水的?”“如果瓶子里只剩一點水,烏鴉能喝到嗎?”通過這種簡單的問題,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主動融入學習之中,進而培養出學生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五、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對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陳壽的《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中提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模式,加強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打造一個輕松的閱讀氛圍,促進學生閱讀能力與技巧的形成,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柳柳.如何讓初中語文早讀課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推器[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4(8).
[2] 潘金霞.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思考[J].課外語文,2016(13).
[3] 嚴蘇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J].考試周刊,2016(4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