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
摘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浩瀚的歷史長河里,中華民族積蓄了豐富了文明精華,要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小學語文教育,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傳統文化的融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審美情趣,通過識字寫字、古詩詞教學、課外閱讀等,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融合;教學
一、概念界定
傳統文化涵蓋各種知識價值的精神成果,是具有內在聯系性的有機整體,可以成為今人繼承的豐厚遺產,具有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具有特定的內涵和基本主導精神,積淀成為一種滲透于國人內心深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1]傳統文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內容也是浩如煙海,它具有民族的獨特性、認同性和循序漸進性。要想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小學語文課堂中,需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真實的踐行。
二、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分解漢字的結構,引領學生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
漢字和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時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時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
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文化地載體,是活的民族代言人。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書法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和文化品質具有重要作用。中小學書法教育以語文課程中識字和寫字教學為基本內容,以提高漢字書寫能力為基本目標,以書寫實踐為基本途徑,適度融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漢字的結構特點和演變過程使得漢字充滿豐富的文化內涵,漢字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表征。
(二)寫字教學離不開持之以恒的決心
“字正腔圓”“工工整整寫字,堂堂正正做人”,書寫漢字在小學語文課堂尤其是低中年級應當重視并堅持指導與練習相結合。不僅是硬筆字,軟筆字也逐漸走進課堂,開設書法課,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字的魅力。寫字課猶如品德課,寫得一手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天長日久的積累,靜心練習不僅需要時間,還要從端正的坐姿,正確的運筆開始,只有一絲不茍才能寫好字,寫字教育就是通過寫字來教育學生做事情無比要求真務實,腳踏實地,從而做一個堂堂正正的有用之人。在書法教學時,為了減少單純練習毛筆字或者硬筆字的鼓噪乏味,筆者給學生講名人故事,講碑文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例如寫毛筆字的起始階段班級里很多孩子在課外學習過書法,因此不少人洋洋得意甚至在課堂上對沒有學習過的同學冷嘲熱諷,筆者借此機會講了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小時候的故事,他從小寫字很好得到了長輩們的夸贊,沒過多久就驕傲自滿了,有一次他拿著寫好的“大”字給父親看,父親隨手就加了一個點,成為了“太”字,他把這個字拿到母親那兒看,母親說道,那個點還不錯。王獻之聽了之后非常慚愧,從此更加勤奮,終于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透過這個故事,孩子們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的意思,再也沒有出現互相嘲諷取笑同學的事情了。
寫字教學需要勤學苦練,更需要謙恭耐心,教師要指導好書寫姿勢,執筆姿勢,寫字速度等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只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才能寫一手漂亮的字,從而體會到漢字的美,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審美情趣。
(三)開展有趣的誦讀活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方式,對于引導小學生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中國古典文學強調韻律,無論是詩歌還是白話文,詞句的平仄讀起來朗朗上口。盡管在語文教材中已經增加了不少古詩文,但是筆者還是在日常學習中課前三分鐘進行古詩文當堂背誦的小競賽,也許在短短的三分鐘之內,很難深刻透徹的理解古詩背后的含義,但是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競賽現場讀背,不僅增加了競爭性,也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競背環節成了孩子們喜愛的環節。“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古典詩文的誦讀,學生們短短一個學期就將古詩75首全部學習完了,有些孩子還能在自己的習作中引經據典,將詩句用起來,一舉多得。
豐富多彩的誦讀活動還不足以長期激勵學生堅持背誦,筆者還有意識地開展一些競賽。比如三年級下學期的時候在班級開展了《詠春詩會》,看圖想詩句,看動畫猜詩名,連詞成詩,明確主題背詩句看誰背得多背得快。圍繞春天,孩子們有意識地梳理學習過積累過的春天的景物的詩句,同時這也要求學生不僅要死記硬背,還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語文的學習還是要落實到語用的,活動很簡單,但學生們非常感興趣,準備的熱火朝天,比賽的過程也非常積累,小組賽,個人賽一環一環,讓孩子們意猶未盡。當然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對組織過程要求很高,對學生的積累提高了要求。我仍然記得這一次的詩王是一個小男孩,有一個小姑娘稍遜一些,比賽結束了我本以為會有內心失望不平衡的,結果這個小女孩說:“我已經在為下一次的比賽做準備了。”這樣的勝負觀讓我贊賞。輸贏固然重要,但是最后始終是與自己的競技,是和自己的最終較量。
“教育是水磨的功夫。”曾經聽過一位特級教師這樣回顧自己地教育生涯,總結自己的教育觀,一時的激情只能算是沖動,只有持久地熱情才能不斷的進步。平凡而平靜,平和而平實,我們時而努力,時而痛苦,在痛定思痛中幡然悔悟,教育是什么?學校是什么?教師是什么?教學是什么?課程是什么?課堂是什么?反躬自省,或許完美的理想主義者總想一窺究竟。但理想并不一定能實現。但是,沒有了理想,怎么會實現?心存之,僥幸之。
漫長的中華文化長河里,數不清的人在摸爬滾打,我們總是感嘆生活太快,時間不夠,生命太短,總是在忙碌追逐腳不停歇。生活的緊張局促必然時推動社會的進步嗎?還是我們忘卻不了欲望的肆無忌憚和僅僅鞭策。早在6000年前,古人就教給我們,如何與時間融合,如何與時間不較勁。六千年,仿佛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意,鑄就中國夢。
參考文獻:
[1]于洋.小學語文教育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J].職業技術,2017.(8):112-114
[2]劉鳳華.國學經典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7(8):35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