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蘋
摘要:在網絡化、城鎮化迅速發展的今天,農村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正面臨缺乏正確美育引導的現實,階級固化風險日益增高,給農村學校美育帶來了新的難題。少年宮美育從傳統鄉土文化入手,建立家長、學生、教師新的鏈接,能有效提升農村孩子審美情趣。
關鍵詞:少年宮;美育;傳統文化;鄉土文化
審美情趣是人內心世界的展現,是個體在審美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偏愛。青少年時期是審美情趣形成和體現的關鍵期,他們既保留了某些兒童的審美趣味,又開始受成人審美趣味的影響,如果沒有正確的美育引導,很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在網絡化、城鎮化迅速發展的今天,農村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正面臨缺乏正確美育引導的現實,階級固化風險日益增高,給農村學校美育帶來了新的難題。
一、城鎮化、網絡化帶來的農村美育的尷尬
愛美是人的天性,提到農村,往往想到的是小橋、流水、人家的世外桃源,充滿鄉土的生機勃勃。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不少村小、鄉校消失,為了孩子更好的教育,只要有能力,外出打工的父母都會努力送孩子到城鎮、城市上學,就近租住,由家中長輩或鎮里親戚看管,孩子基本上到學齡后就開始生活在城鎮、城市。農村孩子的審美世界里,充斥的更多的是手機游戲、電視廣告,小橋是滿是塵土的必經之路,流水是爺爺奶奶再三告誡必須遠離的危險,人家是老家簡單的四方房子。兒童的審美情趣過早的被電子產品所吸引,被嚴加看管所束縛,被塵土與高樓所遮擋,大自然只能出現在學校組織的春游、秋游里。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出生在農村,生長在建設、發展、變化著的城鎮,滿懷遠方父母的殷切期望,卻面臨對美育的認識偏見和美育資源嚴重不足。由于受教育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限制,農村孩子數學、語文等“正課”因為與升學掛鉤的受到最大的關注,大人眼中孩子理想的興趣愛好也往往是女孩舞蹈,男孩體育。孩子剛能站穩就可以跟著音樂搖擺,讓家長高興的發朋友圈,而喜歡畫畫的孩子往往“亂寫亂畫”,墻上、家具上的作品讓人火冒三丈,兒童的審美趣味表現更是難以得到大人的認可,造成對孩子美育的忽視,往往等到孩子審美情趣相對穩定才為了考學而學習美術技能。有需求才有市場,有市場才能良性循環,快速迭代,這樣的規律對美育資源也是如此,對美育的不重視,加重了本就匱乏的農村美育資源現狀。投入少,又怎能期待高回報。
未來會是一個個性崛起的時代,應試教育飽受批評,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個性,而審美情趣就是個性重要表現,提升審美情趣的過程,就是一個塑造個性的過程。面對階級固化風險的提升,有效的教育應對方式就在于培養個性,重要途徑就在于通過美育提高審美情趣,具體到我們農村學校,是通過依托鄉村學校少年宮進行美育。
二、為農村孩子提升審美情趣提供途徑
“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組織鄉村學校少年宮美育,是以學校教育資源為依托,投入人力、物力,為農村孩子提供美育資源,極大的降低美育門檻。少年宮美育在社會上藝術培訓學校尚未興起時就已經存在,在新的時代,它作為提升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任然煥發著勃勃生機。少年宮美育相對培訓學校美育,不以盈利為目的,經費主要來源并不是家庭而是學校;教師專業性強,而不是培訓學校的良莠不齊;公益性大于其功利性,以提升審美情趣為目標,而不是專注提升藝術技能、揠苗助長。少年宮美育為農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帶來了美得體驗,給他們兒童趣味向審美情趣的轉變中,提供了光明的道路。培養出孩子對美的興趣與追求,不至于掉入手機游戲、電視的虛擬陷阱。
三、發揮鄉土優勢,繼承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美術教育要“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在廣泛的情境中認識美術”等。農村學校少年宮,必然需要發揮鄉土優勢,在繼承傳統文化中,升華審美情趣。第一是從傳統節日、節氣出發,引導孩子體會順應天時之美。以多姿多彩、立體豐滿的節日、節氣文化,構建學習課堂,讓孩子在美妙的節日準備和體驗中自由尋覓探險,體會四時變化,欣賞節日更新,自由創造、自由感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國傳統的順應天時的美,也不再是遙遠得無法讓小學生理解的大道理。第二從傳統工藝入手,引導孩子領略“匠心”獨具之美。木版年畫、撲灰畫、紙馬、內畫、泥塑、面塑、糖塑、吹糖人、磚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蠟染、刺繡、織錦、剪紙、風箏、臉譜、面具、篾草編這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即使存在于孩子的記憶里,也不那么清晰,但每一個都充滿著“個性”。幫著孩子重新拾起,回憶起爺爺拿著篾刀滿是老繭的雙手、奶奶神奇飛舞的剪刀、村口吹糖人的熱鬧,自己拿起畫筆、剪刀,動手描畫、制作,自然地感受那份傳統“匠心”帶著溫度的美。第三從鄉土人文著眼,引導孩子升華鄉土生活之美。藝術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藝術無處不在,藝術包羅萬象,具備家鄉特色的飲食文化:打糍粑、做粑粑、包粽子等美食,甚至外婆菜壇子菜;黑茶、擂茶等茶文化;花鼓戲、儺戲等地方戲曲;寶塔、風雨橋等古建筑,都是少年宮美育的素材,以孩子熟悉、喜歡的藝術內容,在孩子自主地欣賞、創作鄉土之美中,提高對美的認識,在孩子審美的土壤里播下鄉土的種子,讓鄉土之美生根發芽,默默扎下深入靈魂的根。
四、增強鏈接,家庭、學校共建良好美育氛圍
以少年宮為紐帶,在家長、孩子、老師間,家庭、學校之間構成新的美育鏈接,在良性互動中,增進關系,建立孩子的自信和對美的正確認識,創造良好的美育氛圍。第一是讓孩子領略自然之美。大自然的美是培養孩子審美情趣的最好源泉。金黃的油菜、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滿山滿谷;巍巍的山峰,清澈的河水,還有微風吹過的稻田,碧綠柔軟的草地,無不使得他們興奮和贊嘆。和孩子們交流,引導孩子欣賞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并讓他們畫出來時,總能給你無比的驚喜,那種充滿童趣的美,即使畢加索也說畢加索也說:“我一生都在向孩子那樣學習畫畫”。與家長溝通,讓他們多抽時間帶孩子到大自然中,讓他們充分了解大自然的美能熏陶出孩子童趣之美,還原和夯實孩子審美底色。第二是讓孩子領略閱讀的畫面之美。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好習慣,繪本是最好的讀物,在家長陪伴閱讀或者孩子獨立閱讀中,孩子既能看到美麗的畫面、又有豐富的故事情節,引導他們發揮想象力,動手創作,讓孩子樂讀、善畫,善于表達,構建起融洽的親子關系。第三是讓孩子領略新時代之美。信息時代,一部手機或者一臺電腦,足不出戶便可以領略世界風光,觀看演出展覽,欣賞藝術名畫,也可以點開動畫、游戲,讓想象在虛擬世界中遨游,農村孩子也毫無例外的早已進入這信息網當中,如同蛛網一般,越是掙扎反而越縛越緊。少年宮美育不可缺少的是合理利用信息網絡,和家長一起引導孩子正確欣賞新時代的信息之美。聲形并茂的繪本故事、靈動流暢的沙畫表演、動感飄逸的線描視頻、賞心悅目的名家名作、童真童趣的同齡作品、詼諧幽默的動漫形象,向孩子們展現新時代美的不同形態。
五、加強學習交流,提高教師素質
時代在不斷發展,要讓少年宮美育滿足農村孩子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必須高度重視教師素質的提高。即利用好傳統的集中培訓如“國培”機會,又要利用好網絡學習等自學機會,還可以組織中心校區、本校內美術專業教師培訓,提供平臺和機會,增進少年宮美術專業教師交流,抓好專業學習,切實提高鄉村美育教師能力素質,培養人才留住人才,讓美育觀念深入人心,在少年宮美育中,讓農村學生審美情趣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期刊:明日.《淺談小學生審美教育》.《新課程學習 上》,2014年,第12期
[2]徐姣.《傳統節日,美術教學的美麗邂逅》.《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7年,第4期
[3]著作:[美]托德·羅斯.《平均的終結》.中信出版社. 2017年5月1日
[4]著作:董季群.《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5]電子類:江彧.《“閱”中“畫”美—淺談繪本閱讀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綠色圃中小學教育網.2016年4月20日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XJK18CJC002,課題題目:《依托鄉村學校少年宮提升小學生人文底蘊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