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摘 要: 寫作智慧課堂的建設是當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寫作智慧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的。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寫作智慧課堂能更充分地發揮人文素質類課程優勢,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習方式轉變。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緊緊圍繞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開展,有助于高校寫作課實現高效課堂的建設目標。
關鍵詞: 寫作課 智慧課堂 教學設計 實施方案
智慧課堂是當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智慧課堂主要包含兩層內涵:首先,從教育觀念革新角度看,智慧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將開發學生的智慧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將情感教育與學生的認知經驗結合起來,以情感促認知,以認知激發情感。通過情感與智慧的雙向開發,學生獲得智力與品性的雙重教育。其次,從技術手段應用角度看,智慧課堂的建立依賴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互聯網時代為智慧學習、智慧教育提供新的技術平臺,使移動學習、動態學習成為可能。
從教學內容看,高校寫作課多偏重于應用文寫作;從課程性質角度看,寫作屬于基礎課,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寫作課一般開設于大學一年級的一、二學期,授課時間多為一個學期,即36課時左右。寫作課有以下特點:一是從時限角度看,課程內容豐富,但授課時間短。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應用寫作》[1]設九章七十六節,涉及六十四個文種,覆蓋公文、事務應用文、經濟應用文、法律應用文、科技應用文等八種文體;“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實用寫作》[2](余國瑞、彭光芒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設上下兩編,十八章五十九節,分實用寫作基礎與實用寫作文體兩大部分,涉及五十四個文種。由此可見,各版本教材內容十分豐富,以一個學期不到40課時的授課時間來看,課堂教學中追求面面俱到顯然是不現實的。二是從授課對象角度來看,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寫作課具有覆蓋范圍廣、針對性強的特點。以安徽財經大學為例,全校除中文外的各專業大一新生都必須學習這門課程,為更好地服務于財經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寫作課教研組精選財經類文書作為授課重點內容,尤其重視市場調查報告、市場預測報告、經濟活動分析報告、經濟合同、涉外商函等文種學習。根據安徽財經大學學生評教系統顯示,寫作課的學生評教分數基本在90分以上,認可度比較高。從期末總結看,學生反饋課堂教學的不足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課程內容多,課時少,缺少寫作實踐練習;二是手機對課堂學習的干擾,使得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智慧課堂的建設為以上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方案。
一、寫作智慧課堂教學特色
智慧課堂教學設計的前提是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動態數據。智慧課堂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的。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設計寫作智慧課堂教學環節,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有兩大特色:一是便于充分發揮人文素質類課程的優勢,實現育人目標。改變傳統課堂一味塑造“知識人”的缺陷,以情境創設為手段,借助“互聯網+”時代智慧,關注對學生情感意志、生活體驗的激發。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緊緊圍繞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開展,借助技術,但不迷戀技術,還原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實現從情境模擬、情境生成到情境創新的過程。
二、寫作智慧課堂教學實施方案
教學設計是對教學過程的安排,從鏈鎖式結構銜接角度看,可分為組織教學,檢查復習,學習、鞏固新知識點,布置作業等;從教師角度看,又有備課、上課、作業、輔導、檢測等環節。寫作智慧課堂教學從實施過程角度看,可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
1.課前準備階段
課前,教師應做好學情診斷,以移動學習方式進行實時追蹤,實現實時反饋,實時交流。設計問卷,利用微課手段搭建學習情境平臺。課前準備階段須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準備工作:
首先,學生學情檔案的創建。根據之前智慧課堂中的學習情景分析學生,創立學生檔案,采集學生的學習特征和學習狀態數據,進行學情診斷。以職場應用文中的求職信寫作教學為例,課程預期受眾的定位與目標是課前的重點準備內容:預期受眾即將走進職場的大學生;課程目標主要有三:一是知識能力目標。在了解求職信的適用范圍、功能用途、文體特點的基礎上,掌握求職信的寫作要點與寫作規范,進而提高學生的求職意識與應聘能力。二是過程、方法目標。以預留思考題、設計問卷、走訪調研等形式督促學生自主觀察體悟,在具體案例中抽象概括求職信寫作的一般規律,體驗在智慧課堂信息化環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交流協作等學習方法的運用。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聯系生活中的求職實際,引導大學生思考大學階段應為求職做好哪些準備工作,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奮斗意識。總之,通過信息化教學實踐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實用性地幫助大學生解決職場應用文的書寫問題,同時堅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能力發展、生命體驗,激發興趣、開發潛能,滿足學生創新需要。
其次,相關教學資源的準備。智慧課堂與傳統課堂的一大區別在于前者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借助移動學習等方式搜集學習數據,并通過對動態學習數據的實時監測與分析,改進課堂學習行為。因此,硬件設施的儲備情況是智慧課堂順利開展的物質基礎,如攝像機等錄像設備、實驗室,高性能服務器,云服務器建設情況等。此外,高素質的教學團隊是核心要素。主講教師應具備較豐富的教學經驗,長期從事寫作課教學,教學團隊中的教師應有微課、mooc、翻轉課堂等教學經驗。專業技術團隊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技術團隊負責人積極探索和培養學生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數據挖掘學習中的計算思維,有從事大數據和智慧學習、智慧教育等方面研究經驗。
2.課堂學習階段
課上,結合課前學習成果,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形式分享學習體驗。運用協作互動交流和即時反饋評價技術組織互動學習活動,以信息化手段展開課堂答題競賽、作業互評等互動,并根據實踐寫作成果,反饋成績分析,作為檢驗本環節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
課程中基本知識中的重點、難點部分可通過微課形式加以呈現,教師將精選的教學資源在智慧課堂信息化平臺的資源管理及服務系統中進行推送,并以跟蹤反饋形式引導、矯正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培養其自主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課堂研討階段,學生可將自己的觀點、問題通過移動學習終端發布,在生生互動或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即時示范性分析問題,查找資料,并將這一過程呈現于屏幕或幕布上,學生觀摩后自發體驗、實踐,參與到互動研討中。教師適時引導,根據動態學習數據情況隨時調整、改變課堂學習方式,改進教學方法,同時監控學生的學習狀態,避免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拒絕交流等情況。
美國學者奧蘇貝爾認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在舊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施加影響并發生同化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將“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視為學習環境的四個基本要素,學生根據已有認知結構、知識體驗,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通過會話、協商等溝通手段,在思考、質疑、辯難中實現新的知識建構。這就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經歷與生活體驗、知識儲備與認知經驗,激發學生創造力,完成“意義建構”,解決傳統課堂枯燥講授法易使學生產生思維惰性的問題。
3.課后學習階段
課后,對教學資料進行網絡存儲,學生可通過網絡隨時調用課件,師生使用移動通信互聯技術對教學全過程進行回顧總結,實現雙向評價。
教師可根據學生學情檔案、學習狀態、學習數據的分析等實現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輔導。在具體分析每位同學學習程度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向其推送個性化習題與作業。教師可利用智慧課堂平臺的跟蹤記錄功能,把握個體學生的掌握程度,避免學生對已掌握知識點的重復復習,減少知識鞏固過程中的盲目性;也可利用智慧課堂平臺的評價系統修改學生作業,并以此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推送薄弱環節相關知識點的內容解讀與分析,引申相關內容的練習題,通過錯題儲存等方式警醒學生查找不足,注意自己的知識盲點。另外,教師可要求學生做課堂內容小結,將自己對寫作文種的認知、體悟寫成形式自由的小文章,上傳到指定欄目作為教師提升改進的重要依據。借助評價反饋系統,教師可對本次教學過程做教學反思,通過師生互動實現高效課堂的建設。
總之,無論是從理論觀念、實踐應用還是技術支持等視角看,智慧課堂對傳統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都提出了挑戰。對于學生而言,智慧課堂通過交流探討、協作互助,以云端建構為依據,以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手段,更深刻地挖掘學生潛能,有助于育人目標的實現。對于教師而言,智慧課堂能更積極有效地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對“互聯網+”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探究大數據背景下智慧發展的人文內涵。
參考文獻:
[1]黃高才.應用寫作[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余國瑞、彭光芒.實用寫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課題項目: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寫作智慧課堂試點”(編號:2017zhkt008)階段性研究成果。